任务代号021,寓意从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5月14日,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此次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研发的主导机构,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与ai模型。5月16日,发射已经过去了48小时,午饭时间,王坚还在继续监测卫星展开的进程。将来,这些搭载算力的卫星,要在太空组成一套算力系统。届时,宇宙中观测到的数据不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先压缩了质量再传回地球计算,而是直接能在太空中无损、实时计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之江实验室主任 王坚:要把卫星送到规定的轨道上,火箭的任务就完成了。到今天为止,卫星通了电在测试,下面还要有几个星期把它调到好的状态上,今天看来比所有人预计的都要顺利。
6年前,2019年,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首位具有民营企业背景的院士。而此番所发射的太空算力,在他当选院士前两三年,就已展开构思。
王坚:这次整个过程很有意思,有国家队的央企,也有像之江实验室一样的实验室,但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民营企业。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要超过美国机制上的创新了,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今年4月底,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又开始启动。舆论注意到,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一下子新增了8个专项名额。换句话说,今年,中国工程院,有可能再增加8名与王坚一样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这让王坚感到振奋。目前,国家重大科技类项目中,民营企业贡献成果正与日俱增,能授予更多的领军人物院士头衔,意味着国家科技评价体系对民营企业创新贡献的重视。
王坚:这次评院士,我个人觉得它会带来一个直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事实上是在谈机制的互补。高校跟研究机构也会因为这个事情,重新思考它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今年以来,无论以“deepseek”为代表,横空出世的中国“ai”,还是率先跑起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绩。近年来,王坚明显感受到,对比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今的科研体系不同以往,正在变得更为开放。
王坚:我只是比较幸运地被大家看到了,应该讲中国已经有一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它不只是拓展边界,不应该把它当作是加法的题目,而是以一个给我们创造出更多无限想象、可能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从王坚当选院士以来,国家经历两轮院士增选,来自民企的院士已增加到5人。王坚说,自己从在高校任教到出任企业技术官,再到成为院士,一路走来一直在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而成功的背后,秘诀就是比别人多一些耐心和定力。眼下,国家将院士名额进一步向民企拓展,无疑也是为民营经济注入的“心理定力”。
王坚认为,院士评选的变革意义众多,一大重心就是打通科研与企业的边界。这样一来,技术成果也会加速向落地、实际应用方向转化。工作之外,王坚也喜欢和实验室的年轻人交流,院士这一身份,他认为同样象征着榜样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自己“开花结果”的故事,能激励更多年轻人“加速发芽”。
王坚:工程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工作的一个肯定,但我想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要问你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你能为年轻人做什么?我一直觉得初创性企业生机勃勃是所有东西的基础,大家很难想象地上没有一根草,鲜花可以盛开的,一定是满山绿油油鲜花才会盛开。
从王坚一个人,再到这次给民企八个院士的名额,社会当然感到很开心,但这不是终点。中国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或许在未来,面对院士的选拔,我们不再关注国企或者民企,够资格的不管你在哪儿都能上,还不够的不管你在哪儿,都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