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学红毯秀出上海科创新高度

2025年05月17日17:20:15 科学 4794

看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学红毯秀出上海科创新高度 - 天天要闻

看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学红毯秀出上海科创新高度 - 天天要闻

今早的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格外不同。ai光球光芒四射, 科技巨擘托举有力,一条鲜花与掌声簇拥中的科学红毯铺就,款款走来了上海科创发展的新高度和新浓度。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202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背后的上海科学家们集体亮相,当院士在ai红毯上遇见自己的“依旧少年”……“科学红毯秀”是上海首创,也是一年一度上海科技节的重磅节目,30余位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今天在现场观众的欢呼中陆续踏上红毯。他们中有前沿科学家、u35新秀、国际科技博物馆馆长,还有3张人形机器人新面孔。

当科技邂逅红毯,让幕后英雄也被“追星”,一位位甘坐“冷板凳”,潜心“十年磨一剑”的上海科学家们被看见了,一项项催生产业新赛道的重大科研成果走到聚光灯下,一群又一群年轻人让青春与热血无悔于上海的科技创新事业。

人形机器人首秀走t台

如果说ai是大脑,那么人形机器人就是拥有“大脑”的身体,可以实现机械与智能的结合。站在红毯的起点,人形机器人惊喜亮相。一位身高1.3米的人形机器人“顽童”,身后跟着身高1.75米的人形机器人。他俩小的灵动可爱,大的身材健硕,两位一前一后动作略显呆板,却自带bgm动感。“携手”上海傅利叶机器人的创始人顾捷和副总裁曾翔,两位机器人顺利走完红毯路,并转身定格,热情地向现场观众挥手打招呼。

首次带着自家“孩子”走完红毯,顾捷有点小兴奋,“高的这位,是我们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产品gr-2人形机器人,体重63公斤,全身覆盖至多53个自由度,单臂负载3公斤;前面的小个子n1机器人,身高只有1.3米,却是开源小能手,还累计完成了1000小时以上户外测试。不过,亮相ai红毯不同于以往的测试环境,环境设备比较多,信号干扰比较强,他俩今天的表现很棒!”

如同夸自家的好孩子,走下红毯顾捷如数家珍介绍起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潜力。作为领先的开源机器人平台,上个月最新发布的傅利叶n1,能实现单机72小时不间断运行,还能完成单足站立、撑地爬起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现了卓越的运动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而且,n1人形机器人已经开放了包括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和基础软件在内的完整本体资源包,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研发支持,极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门槛。“未来,傅利叶还将持续开放机器人更多关键模块,推动机器人技术共享与创新。”

除了傅利叶人形机器人,来自上海智元的人形机器人还在红毯上即兴打了一段太极拳。只见,人形机器人双臂轻轻提起,起势动作缓和有力。它自带气感的姿态和举手投足间浓浓的太极味道,将最先进的高科技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交融定格在一起,让现场观众瞬间有种时空穿越的奇幻感。“自2023年公司成立以来,智元人形机器人已经下线百余台。我们希望人形机器人能帮人们真正做点事,就像汽车一样,从生产线上走下来,就走进千家万去直接‘上岗’。” 陪人形机器人走完红毯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如是说。

看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学红毯秀出上海科创新高度 - 天天要闻图说: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走出半数“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百米红毯,走出半数“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见证奇迹的时刻,也许只有在上海科技节!

近5年来,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文量在全国占比29.2%,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已经成为上海科技的闪亮“名片”。特别是,2024年度“中国科学是大进展”中,上海力量占据半壁江山。红毯上,上海牵头和参与5项的科学家们首次集体亮相。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一改往日的白衣大褂,一身西装革履走进镁光灯下。虽然鬓间略有斑白,气定神闲的科学范,却魅力十足。长久以来,如何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医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已启用的传统自体car-t细胞疗法存在需要个性化制备、生产周期长、费用高等局限性,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他联合攻关团队研制出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实现使用标准化细胞产品为不同患者提供治疗,无需个性化制备,从而简化了治疗流程。目前,该成果已应用治疗3名患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均取得疗效。

在全球首次实现的pb量级超大容量光存储中,有上海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的身影; 中国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中,张永和带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院团队打造了世界首颗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卫星,成为宇宙暂现天体的“新捕手”……

看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学红毯秀出上海科创新高度 - 天天要闻图说:袁钧瑛院士第二次现身科学红毯秀,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科学的魅力。

红毯短暂,科学路长,一位位科学家的背后,代表的是近年来上海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我们不是明星,只是科学家。”第二次现身科学红毯秀的袁钧瑛院士坦言,每一次走红毯都是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科学的魅力,感受创新思维的历久弥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