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客户端北京5月13日电(记者王立奎)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
“90后”夏梦莹是一位来自生物创新医药开发的科研工作者,目前就职于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担任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的团队负责人。夏梦莹介绍,新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任何一个新药在上市获批之前,都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国际上一个有影响力的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一般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尽管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从加入康方生物以来,我一共参与和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夏梦莹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是,目前他们已经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展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已经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来自江苏丹阳农村,在过去15年时间里,他一直专注一项使命,就是为中国机床装备上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刀库,顾名思义,就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的时候,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也就是机床的“弹药库”。
在无锡创业初始,陈亮他们面临进口刀库高昂的价格,作为企业创始人的他毅然决定自主研发。“2013年,我带着所有积蓄回到丹阳创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刀库技术里面的短板弱项,我记得2018年除夕夜,我带领着研发团队在寒冷的车间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我们团队里的老师傅激动得像个小孩子一样。我们研发的刀库不仅性能好,而且成本大幅下降”。陈亮说,他坚信,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来守住这份匠心。在未来,他们将毅然坚持将更多刀库“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
童建喜来自浙江嘉兴,是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通信领域基础的电子陶瓷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他在发布会上介绍,我们国家从2019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涌现出了许多上市公司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所在的细分行业是5G通信核心器件的重要分支——微波陶瓷材料和微波元器件。微波元器件的性能关系着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而所用的陶瓷材料又是元器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我2006年博士毕业后,怀揣为行业做一点实事的决心,扎根企业研发一线十八年,成功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这些陶瓷材料均在5G通信、网络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大批量应用。在项目攻坚阶段,我带领我的团队持续作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材料的开发技术路径,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百余组的材料配方试验,我们开发的材料技术指标满足头部客户企业要求。”童建喜说,接下来,他跟团队一起,将继续为我国通信行业以及电子通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曾在芯片行业曾经工作了近30年,后来跨界进入了新型储能行业。发布会上,他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第一个标签是“芯片老兵”。他亲身见证了芯片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强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超过亿万颗晶体管,这让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第二个标签是“储能新兵”。新型储能行业是伴随着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将风能、太阳能这些“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时随地可用,稳定可靠。但是过去整个长时储能技术和成本亟待突破。因此,在2018年葛群和团队创立了纬景储能,他目标就是希望用自己的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第三个标签是“跨界创客”。“上述两份似乎不太相关的从业经历,让我有这样的机遇,把在芯片行业30年积累的方法学和一些方法论,以及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跨界融入储能领域,尤其是新兴储能行业,到今天我们能够用AI技术去发现新的材料,用AI去监控生产线,保证产品的品质。”葛群说,随着技术的进步,他坚信人类会用更绿色、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新能源。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
杨兴德是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的一位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他所在的公司研制的卫星有很多种,他主要负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总装工艺工作。他介绍,这种卫星像给地球装上“透视眼”,能穿云透雾,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在国土监测、应急救灾等领域起着关键作用。杨兴德的工作主要是确保卫星从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转换,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型号完成立项后,要进行生产方案的规划。同时,每颗卫星有不同的外形,有不同的载荷,各种参数各不相同,要实现星箭的顺利分离、机构的正常展开、卫星的正常工作,就需要严谨细致处理好每一处细节,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切努力功亏一篑。“多年来,我带领团队严守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我参与的很多颗卫星总装,突破实现了多个‘国内首颗’,比如泰景四号01星是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遥感卫星。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我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这种职业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杨兴德说。
记者:王立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