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夸父”不时举起胳膊向记者们挥手致意;人形机器人“亚当”一会儿弹奏吉他,一会儿“耍”起太极拳;一群身高与五六岁孩童相当的“加速T”人形机器人排成一队,迈着小碎步“巡场”……3月27日至31日,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这场“科技感拉满”的全球创新盛会给人带来无限新意。
中关村论坛运营公司品牌总监徐若华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汇聚了近百台机器人,国内有名的“明星”人形机器人基本上都到齐了,成为本次论坛年会的一大亮点。
努力练字的“书法家”
在展区一角,一位外形酷似真人的数字孪生机器人正专注地挥毫泼墨,书写着“中关村”3个大字。桌上散落着几张他此前的练习作品,若你凑近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每一份草稿的字体风格都略有不同。
“这位书法机器人到中关村才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在精进自己的书写技巧。”徐若华介绍,“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写出‘中关村’3个字,其书法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据了解,机器人书写毛笔字是一项复杂的训练过程,需要实现手指、手腕、手肘之间的灵活协调。这不仅是对机械控制的考验,更是一个通过AI持续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巧手”茶艺机器人
如果口渴了,不妨前去体验一下茶艺机器人的服务。只见一只白色的机械臂灵巧地取出一个塑料杯,随后稳稳地提起茶壶,完成点茶、倒水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后,将一杯清香四溢的“小青柑”递到记者手中,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为何茶艺机器人能够如此稳定地完成泡茶和端茶的动作?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徐孟宇解释,其中的关键在于“软体灵巧手”,它是基于仿生学原理,采用仿海星腕足形态的设计,并结合人手抓取的动作特点开发而成的。
能自主作业的“巡检精灵”
在现场,一只燃气巡检机器狗外形独特,其背部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和摄像头。配备的两组摄像头,一组俯视地面,另一组注视前方。在巡检过程中,它还不时向地面投射出一道绿色的光线。
北控集团所属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高级研发员张慎颜告诉记者:“这款机器狗名为‘巡检精灵’,是专门为社区燃气巡检场景量身打造的集成创新产品。它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高效执行安全巡检任务。”
张慎颜介绍,“巡检精灵”支持预设路线的自主作业。工作人员只需提前设定好巡检点位,它便能自动完成多项任务,包括燃气管道沿线的泄漏检测、管道保护范围内的第三方施工识别、闸井泄漏检测、闸井井盖完整性的检查,以及引入口检测等,全面保障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
会“读心术”的心理评测系统
记者一边与工作人员交流,一边注视摄像头,大约两分钟后,系统便生成一份详细的心理健康评测报告。这款分析系统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焦虑、抑郁、压力状态的?即使讲话也不会干扰最终结果吗?
对此,来自北京捷通华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孙亚鑫介绍,这款“身心健康状态分析系统”通过网络或数字摄像机获取视频影像信息,分析头颈部肌肉的细微振动状态,基于AI机器学习技术,结合量表测评结论进行特征分析,实现心理状态量化判别。
据悉,该系统目前已北京某医院消化内科正式上线。在现实中,许多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在经过常规检查后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些消化道疾病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该系统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问诊和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
把脉问诊的虚拟中医
在虚拟中医把脉问诊区,按照提示,记者握住感应器,同时脸部、眼部对着摄像头进行高清拍摄。短短几分钟后,虚拟中医系统便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快速判定出了记者的健康状况。
据工作人员介绍,玄黄识仪多模态健康检测仪创新性融合中医望、闻、问、切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所、智谱华章等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构建中医诊断知识图谱,以玄黄大模型为核心驱动力,仅需2分钟,就能对80余项健康指标展开科学智能检测。
“北脑一号”实现人机互动
将薄如蝉翼的柔性电极贴附在患者的硬脑膜上,失语者便能重新获得中文交流的能力……这样科幻感满满的场景,已变为现实。
“北脑一号”的关键部件是一片比指甲盖略大、薄如蝉翼的金色半透明薄膜电极贴片,柔软如树叶,将其植入颅内可与大脑皮层贴合。该电极拥有128通道,能够采集到大脑皮层的信号变化。
“北脑一号”相关负责人介绍,“北脑一号”系统采用神经编解码算法,输出高精度、低延迟的控制指令,实时控制外骨骼等外部设备,可以实现精细运动解码,以及高准确度中文言语解码。
据了解,目前“北脑一号”已经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开展了精细运动解码,针对渐冻症等导致的言语障碍开展中文解码,进行临床验证。
本文图片由张英贤摄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