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2025年03月23日01:02:10 科学 1605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宛如一颗蓝色的宝石,静静地镶嵌在黑暗的天幕之上。而就在最近,这颗宝石上的人们,目光纷纷聚焦于一场跨越星河的归来之旅——两名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滞留 9 个月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太空意外:命运的残酷玩笑

美国东部时间 2025 年 3 月 18 日凌晨 1 时 05 分,SpaceX“龙”飞船缓缓脱离国际空间站。这一刻,对于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来说,是他们漫长太空之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回想起过去的 9 个月,他们的经历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冒险电影。

2024 年 6 月 5 日,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满怀期待地乘坐波音“星际客机”飞赴国际空间站,执行首次载人试飞任务。当时,他们满心以为这只是一次为期 8 天的短暂太空“出差”,甚至还提前规划好了返回地球后的种种安排。然而,命运却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太空的寂静中,“星际客机”突然出现了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动力的船只,返航计划瞬间陷入困境,不得不一再推迟。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太空生活: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

在太空滞留的 9 个多月里,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仿佛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里,身体和心理都经受着双重考验。失重的环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身体机能。骨骼和肌肉逐渐失去力量,心血管系统也变得脆弱,太空中的辐射和微重力更是时刻侵蚀着他们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威廉姆斯在滞留太空大约 7 个月后,承认自己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她形容自己“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觉”,因为在太空的生活中,她没有走路,没有坐下,也没有躺下。此前,她瘦成“锥子脸”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照片中的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引发了无数人对她健康状况的担忧。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在太空的孤独环境中,他们就像两颗相互依靠的星星,时刻思念着地球上的亲人和朋友,渴望着早日回到家乡。他们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联系,分享太空中的点滴生活,试图缓解思念之情。然而,长期的太空生活还是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一天的等待都像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返程波折:政治博弈下的无奈

两名宇航员的返程之路,就像一场复杂的政治棋局,充满了波折和无奈。在“星际客机”出现故障后,美国航天局(NASA)最初并没有立即寻求其他解决方案,而是陷入了漫长的沉默。这期间,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就像被困在孤岛上的探险者,只能眼巴巴地等待救援。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直到舆论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NASA 才不得不寻求 SpaceX 的帮助,希望通过“龙”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回地面。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4 年 8 月,时任 NASA 局长比尔·纳尔逊宣布,两名宇航员将于当年 2 月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但随后又改期至不早于 3 月底。这一系列的变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SpaceX 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宇航员长期滞留太空并非技术原因,而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他透露,SpaceX 曾主动提出可以将宇航员早点带回来,但因为当时大选临近,而他属于“特朗普战队”,拜登方面担心“SpaceX 带宇航员回家”的想法会让特朗普“看上去不错”,从而不利于哈里斯竞选,因此对两名宇航员的返回进行了阻挠。

威尔莫尔也曾暗示谁该对 9 个月的滞留负责,他说:“我只能说马斯克说的绝对是事实,虽然我们也不太知道细节。”他的女儿也对此含糊其词,称滞留原因涉及很多政治因素,还有很多事情她不能“随便透露”。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太空加班:为人类探索贡献力量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滞留和返程波折,但威尔莫尔、威廉姆斯等 4 名宇航员在太空期间并没有闲着,他们就像太空中的科学家,进行了诸多科学实验和技术演示,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开展了太空微生物研究,探索太空环境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及植物生长,还进行了卫星新材料研究等。这些实验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空环境,为未来的长期太空居住和深空探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地球上的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太空微生物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和进化机制,为地球上的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卫星新材料研究则有助于提高卫星的性能和寿命,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在太空的实验室里,他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实验步骤,记录着每一个数据。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们依然坚守着科学家的使命,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宇宙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滞留太空9个月的波音宇航员回到地球,称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挠 - 天天要闻

事件反思:太空探索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故障导致宇航员滞留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太空探索中的一些问题。太空探索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任何一个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飞船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质量,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安全可靠。

同时,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出现问题时,不能拖延和推诿,而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此外,政治因素不应该干预到太空探索的科学决策中,太空探索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应该以科学和安全为首要原则。

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终于结束了长达 9 个月的太空“意外加班”,回到了地球的怀抱。当“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成功降落时,那一刻,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为他们欢呼。然而,这次事件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希望未来的太空探索能够更加安全、顺利,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院士专家热议全市科技大会 - 天天要闻

院士专家热议全市科技大会

构建“研转投产强”创新链,贯通全链条发展通道——院士专家热议全市科技大会4月2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晓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会议引发在兰院...
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已找到逃跑的黑熊,并安全转移至园内 - 天天要闻

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已找到逃跑的黑熊,并安全转移至园内

日前,河北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有熊出逃的消息引发关注。微信公众号“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4月3日发布情况通报称,当天傍晚7点多,已经找到了逃跑的小黑熊,并安全转移至该园。 据@九派新闻 和新京报此前报道,4月3日,有网友发帖称,河北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有熊出逃。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新安村相关人员表示,熊从佛山野生...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会在卢旺达开幕 - 天天要闻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会在卢旺达开幕

当地时间4月3日,为期两天的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会在卢旺达基加利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峰会以“人工智能与非洲人口红利”为主题,吸引了来自95个国家的1000余名政商学界代表参会,包括多位国家元首、科技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逾百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创下非洲大陆人工智能领域最大规模会议纪录。 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开...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 天天要闻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个比一个离谱(上)

在浩瀚的生物进化长河中,有许多生物以其独特而奇异的演化路径,成为了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这些生物不仅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多样性,也让我们对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动物进化史上的十大演化怪咖。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 天天要闻

在钓鱼自制饵料、窝料时轻麸、麸皮、麦麸的使用方法(Deepseek)

在自制钓鱼饵料和窝料时,轻麸、麸皮和麦麸各有独特作用。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材料特性区分轻麸:经加工的小麦麸皮,质地轻盈细腻,雾化性强,能减轻饵料比重,适合调整状态。麸皮/麦麸:小麦加工副产品,含纤维和粗颗粒,提供散落效果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 天天要闻

杏林双星陨落,两位血液学界院士同日去世

2025年4月2日,中国医学界的天空同时黯淡了两颗明星。相隔七小时,93岁的陆道培院士与84岁的宋善俊教授相继离世,他们的离去恰似一场无声的接力,将中国血液病学的薪火郑重交予后人。陆道培院士的名字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紧密相连。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 天天要闻

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引才生态,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化人才生态,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成为建设全球科...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 天天要闻

控圆柏花粉,北京农学院研发的花粉固定剂明年将在北京城六区使用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今年春天,圆柏花粉冲上热搜,北京有圆柏雄株两百多万棵,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4月1日,北京农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将破解这一难题。该校秦岭教授团队围绕遏制柏树花粉飘散进行了科技攻关,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其中,计划量产的花粉固定剂将于明年在北京城六区率先使用。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