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2025年03月20日12:03:04 科学 102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轨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从文学经典到现代影视作品,从街头巷议到学术研究,它既是人性欲望的映射,也是婚姻伦理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突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D4DR基因的变异可能与出轨行为存在关联,这一发现为人类探索出轨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基因真的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忠诚吗?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一、基因密码:出轨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D4DR基因:追求刺激的生物学解释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的D4DR基因存在两种变异形式:长型(7次重复)和短型(4次重复)。长型基因携带者大脑中多巴胺受体密度较低,导致他们对新鲜感和刺激的阈值更高,更容易通过出轨寻求情感或生理上的兴奋。这种基因变异在冒险家、极限运动爱好者中比例较高,也解释了为何部分人会沉迷于“婚外情的刺激感”。

2、“离婚基因”334变异:婚姻关系的潜在威胁

瑞典科学家发现,男性体内携带334型变异基因(仅男性存在)时,婚姻满意度显著降低,出轨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这种基因会削弱男性对情感联结的忠诚度,甚至导致他们在婚姻危机出现时选择逃避而非修复。

基因并非决定性因素:需注意的是,基因仅提供潜在倾向,而非绝对指令。如同酒鬼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自控力,携带“偷情基因”者若能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约束平衡欲望,仍可维持忠诚。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二、行为特征:出轨者的六大共性

根据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出轨者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

1、追求新鲜感的“刺激控”

这类人难以忍受情感或生活的单调,伴侣的“七年之痒”可能在其伴侣眼中尚未萌芽。他们通过出轨获得“偷来的激情”,却将长期关系推向深渊。典型案例显示,某企业家因频繁出轨被妻子发现后,竟辩称“出轨是为了给婚姻保鲜”。

2、高自尊与控制欲的矛盾共生

出轨者常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需求,既渴望被伴侣崇拜,又试图通过征服新对象证明自身价值。这种矛盾心理常表现为:在家庭中强势控制配偶,却在婚外关系中扮演“完美情人”。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3、社交需求过剩的“魅力陷阱”

高社交需求者擅长展现吸引力,但也面临更多诱惑。研究显示,这类人出轨概率比普通人高37%,尤其是当其伴侣社交需求较低时,失衡感会加速关系破裂。

4、情感补偿机制的异化

部分出轨行为是婚姻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例如,长期被忽视的妻子可能因同事的几句关心而越界,用婚外情填补情感空虚。这种“情感代偿”往往从一次偶然发展为长期背叛。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5、性成瘾者的生理驱动

睾丸激素水平过高者易陷入性冲动难以自控,其出轨多以肉体关系为主,且对象选择标准较低。临床数据显示,性成瘾者再次出轨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

6、道德观念的模糊化

部分出轨者将婚外情视为“无伤大雅的调剂”,甚至认为“忠诚是限制人性的枷锁”。这种认知偏差使其在面对诱惑时缺乏道德约束。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三、深层动因:社会与心理的多维交织

1、进化心理学的生存逻辑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男性通过广泛播种增加后代存活率,女性则倾向选择资源丰富的伴侣。这种本能残留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男性为满足繁衍欲出轨,女性为获取物质保障或情感支持越界。

2、婚姻关系的结构性失衡

情感需求错位:一方过度索取,另一方长期付出,最终导致关系崩塌。

沟通失效:42%的出轨案例源于夫妻间未解决的矛盾,如育儿观念冲突、职业压力等。

边界模糊化: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降低了出轨门槛,68%的婚外情始于“无心聊天”。

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发现了“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 天天要闻

3、文化环境的推波助澜

影视作品将出轨美化为“真爱”,社交平台充斥着“出轨有理”的言论,导致部分人对婚外情产生认知扭曲。

出轨行为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映射着基因、环境与认知的复杂纠葛,另一面则考验着人类对承诺的坚守能力。科学虽揭示了部分规律,但婚姻的维系终究需要双方共同经营。正如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所示,真正的忠诚需融合亲密、激情与承诺。当我们以理性认知接纳人性的脆弱,以共情之心修补关系裂痕,或许能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守护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初心。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 天天要闻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被形象地誉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提升,“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正逐步走进我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 天天要闻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当前,锂电隔膜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同质化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及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严峻复杂形势。涂覆材料的多元化和涂布工艺的优化创新正在加速推进隔膜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渐成趋势。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 天天要闻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罗陈建 等近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开展高强度、跨昼夜实战化训练,锤炼部队全时域作战能力。晨光熹微,停机坪上一架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准备完毕,请示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发出指令,数架战机接续起飞,奔赴目标空域。桨叶飞旋,战机轰鸣,道道航迹划破天幕。任务舱内,战勤...
全国仅剩1只!悬赏10万寻找 - 天天要闻

全国仅剩1只!悬赏10万寻找

近日“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话题在微博上引发广泛关注斑鳖这一物种进入大家的视野有网友戏称其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此后网络上一则“寻找最后的斑鳖,发现活体奖励10万元”帖子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并引发关注⬇️ ⬇️ ⬇️帖子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