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2025年03月15日18:00:31 科学 5310

“什么样的甘蔗是好品种?叶和茎的比例要协调,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是蔗糖的来源……”3月4日一早,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技术专家、正高级农艺师卢文祥的“专家课”在田间地头开讲了。围在他身边的年轻农艺师们聚精会神,仿佛要将每一句话刻进心里。

“卢老师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哪株甘蔗是好苗子!”卢文祥的“徒弟”、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芳梅充满敬佩地说。卢文祥却摆摆手笑道:“再过几年,她会比我更厉害!”

近年来,卢文祥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他带头创新的“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桂柳”甘蔗新品种体系的创始人,他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为中国蔗糖造出“柳城芯”,让广西蔗农和蔗企“甜”到心里!

从“芯”突破守护“糖罐子”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蔗种是糖业的“芯片”,关系着“糖罐子”能否端得稳、端得牢。

1991年,时年30岁的卢文祥调入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工作。“那时候的蔗种都是从境外引进的,到了我们这里水土不服,产量、糖分、宿根性等农艺性状表现不佳。”卢文祥说,遇到干旱、霜冻等天气,引进的蔗种不能适应,很多蔗农损失惨重。对此,他下定决心:必须选育适应本地生产需要的抗霜、抗旱甘蔗品种。

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 天天要闻

卢文祥在测量蔗糖含量。谢耘摄

2003年,卢文祥开始进行甘蔗品种自主选育。有人说,甘蔗是“穷命”,瘦地里长,雨打霜欺,种它难致富。卢文祥要做的却是为甘蔗“改命”——即便土壤贫瘠、管理粗放,也要自身强韧,挺拔生长!

柳城县处于我国蔗区北部,对甘蔗种植来说,气候条件不算得天独厚。而在甘蔗育种方面,干旱、霜冻、土地贫瘠等状况,却是培育新品种最好的“试金石”,往往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得好的蔗种,到了其他地方也能适应。为了培育性能最优的品种,卢文祥设下严苛标准:新品种需集耐寒、抗旱、抗倒伏、高产、高糖等20余项优良性状于一身;哪怕是再小的缺陷也不能放过,因为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品种身上任何小缺陷都可能被放大。

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霜冻冻伤了卢文祥团队潜心培育了几年的甘蔗苗。同事们都急着想办法补救,而同样心焦的卢文祥却坚定地说:“不能救!甘蔗品种想要大范围推广,必须拥有十分强大的抗霜性。能被霜雪冻伤的甘蔗品种,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品种。”正是这一次霜冻,让桂柳05136等抗霜性较强的品种脱颖而出。2014年,桂柳05136通过广西甘蔗品种审定和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目前,桂柳05136已在广西、云南、广东等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过3000万亩,约占国内甘蔗种植面积的1/4,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换句话说,中国每4勺白糖里面,就有1勺是来自柳城县培育的甘蔗品种——桂柳05136。

田间地头写就“甘蔗经”

“甘蔗是长在地里的,不是长在课本上、实验室里!”卢文祥的科研始终扎根泥土。他坚持奔走在田间地头,不仅做科学研究,还要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

为中国蔗糖造“柳城芯” - 天天要闻

卢文祥在蔗田里观察甘蔗的长势。谢耘摄

甘蔗的基因体系复杂而不稳定,不同的配对会得到一个性状完全不同的组合,因此育种周期长,且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为了培育性能最优的品种,卢文祥摸索出一套“甘蔗经”:先到海南甘蔗育种场进行杂交组合选配,培养、观察数万株甘蔗实生苗,然后从数万株实生苗里优中选优,最终选出3—5株蔗种进行扩繁,再请不同地域的种植大户试种,参加国家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每个环节动辄数年,他却乐此不疲。

在梁芳梅眼中,卢老师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组培选种不用秤,目测即准;测糖分不用仪器,舌尖一尝便知分毫。

64岁的卢文祥皮肤黝黑、手指粗粝,穿行蔗林时宛如老农。他轻抚一株新培育的柳城15-41,敲敲蔗茎笑道:“与桂柳05136相比,这品种前期生长势头更强,茎更大,各项性状都不错,遇到雨水多的年份,糖分比桂柳05136还要高,以后也许靠它挑大梁了!”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已在广西、云南等地试种数万亩。他说,甘蔗品种选育,一定要搞清楚“为谁选育”的问题,万万不能急功近利,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甘蔗品种好不好,得让蔗农说了算!”

甜在蔗农心头才是真甜

柳城县沙埔镇大安村蔗农黄国建种植桂柳05136已有7年,如今种植面积达10多亩。“去年天旱,这个品种耐旱,产量还可以。”这正是卢文祥的初心:将试验田搬到农户地里,收集真实数据,倾听田间声音。

“农民很辛苦、很不容易,我们搞甘蔗育种,不能对不起农民,更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卢文祥说,如果是为了个人荣誉,短时间内可以弄出很多新品种,可是种植效果不好,对产业发展也没有益处;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通过品种授权收取昂贵的授权费用,可是种甘蔗的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只有为了服务产业、服务老百姓,选育出的新品种才能真正提高甘蔗的产量、蔗糖含量,捧牢我们的“糖罐子”。为了这个目标,卢文祥不辞辛苦,甘之如饴。

在卢文祥的带动下,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柳系列”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选育理念、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已经日趋成熟。目前,卢文祥作为退休后返聘的技术专家留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工作,并与广西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推动生物育种与常规技术融合。走过春芽萌发的蔗田,他胸中愿景愈发清晰:让良种普及每个角落,让蔗农屋檐下永远飘着甜香。

这位与土地耳鬓厮磨半辈子的“老农”,用扎根大地的执着,为中国蔗糖铸就强韧“芯”魂。在他身后,无数科研人正接续谱写这首“四季歌”——既为端牢“糖罐子”,更为百姓日子甜。(谢耘 付华周)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 天天要闻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装备骨干企业。当前,中国中车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闻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1日电(吴平华 杨锦 )智汇长江首城,共享成长价值,10日,由宜宾市科学技术局、宜宾市数据局、宜宾市高铁南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长江首城宜创汇”协同创新大赛人工智能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 天天要闻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记录人:刘哲,西部油气地质勘查第六分队 / 塔里木盆地沙地浅层剖面组成员时间:2023年5月10日地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库车–民丰剖面中段那是一次平常不过的地震波剖面测线任务,我们团队负责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沿一条南北走向布点,配合卫星图像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 天天要闻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小型旋转电机作为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场景的重要动力设备,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随着电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电机生产;同时,电机的应用场景也日益多样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