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2025年02月07日13:30:15 科学 2751

据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讣告,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月6日逝世,享年99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颁授仪式上,黄旭华曾说:共和国勋章的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员。为自己是一名国防建设的老兵而自豪。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弃医从工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父母是医生的黄旭华,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他们的希望以及我从前的愿望,都是能够子承父业继续从医救人。”黄旭华曾聊起自己的中学时代。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黄旭华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高小毕业时,恰逢全面抗战爆发。白天上课,每当日寇飞机声响起,老师便拿起小黑板带着大家往外跑,“冬天藏在甘蔗地里,夏天躲在大树底下”,读书上课就像“打游击战”。

黄旭华曾在采访中表示,面对日军狂轰滥炸,桂林满城烟尘、一片废墟,“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炸就炸、想杀就杀?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连个安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自此,黄旭华就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学医了,而是要学航空,学造船。后来,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为他一生的事业打开大门。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白手起家

为打破美苏等国的核潜艇技术垄断,1958年,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

中央批准后,组成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来改为09研究所)。黄旭华成为该研究室一名技术人员。

黄旭华清晰地记得,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除了他和另外两三人结过婚,“其他人都是光棍”。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

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

“从物质到知识,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现在回头去看,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我们就开始干了。”黄旭华后来回忆说。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

幸运的是,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拆开、分解,他兴奋地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样。

“核潜艇就是这样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此,黄旭华更加坚定了信心。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黄旭华院士在建造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潜”功告成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在“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风刺骨很难忍受”的葫芦岛,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

他们用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说。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1979年黄旭华担任“09工程”副总设计师,1982年任总设计师。

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然而,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极限深潜试验。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成功后,黄旭华兴奋地走出核潜艇。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试验中,最具风险与挑战。

黄旭华说,虽然信心很足,但他非潜不可。“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哒”的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试验成功,艇上沸腾起来。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哭的哭、笑的笑。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1988年4月30日,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称职的家人”

黄旭华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对家人满是愧疚。

“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我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我都避而不答。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黄旭华表示对家人有着无尽的遗憾。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1956年4月29日,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因为从不知道黄旭华做的是什么工作,30年来家人屡有埋怨、不理解。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

母亲没想到,30年没有回家,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养育他的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了93岁的母亲。想到母亲对自己的谅解,黄旭华眼含泪花:“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于妻子李世英和三个女儿,黄旭华同样心怀愧疚。

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次年大女儿黄燕妮出生。自他开始研制核潜艇之后的几十年间,夫妻要么天各一方,要么就是同在一地却难相见,妻子李世英只好独自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情。李世英说:“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党派他去哪里,他就需要去哪里,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 天天要闻

黄旭华在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办公室。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在黄燕妮眼中,父亲“不会轻易流露感情却很重感情”。她记得多年前,母亲搭乘公共汽车时从车上被人撞下来伤势严重,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后,父亲赶到医院“很伤心地哭了”。

黄旭华曾说,“我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但是,国家的需要,他没有其他的考虑。“人家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 新华每日电讯、中新网、广州日报、澎湃新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闻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丁酸钠与三丁酸甘油酯作为丁酸的衍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质。他们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来源于丁酸。肠道上皮细胞优先选用丁酸作为能量源。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丁酸在进入小肠后部分以非离子形式被肠道黏膜细胞吸走,直接为肠黏膜细胞生长和增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 天天要闻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鹏报道)7月9日,记者在位于米东区北部沙漠东北部的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吊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 天天要闻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装备骨干企业。当前,中国中车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闻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1日电(吴平华 杨锦 )智汇长江首城,共享成长价值,10日,由宜宾市科学技术局、宜宾市数据局、宜宾市高铁南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长江首城宜创汇”协同创新大赛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