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2023年10月23日17:10:03 科学 1240

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地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存在,毕竟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都是生活在这颗星球之上,然而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却渺小得不值一提。那么,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那等比缩小的宇宙会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 天天要闻

1.5厘米的长度,大概相当我们常见的玻璃弹珠的直径,已知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简单计算一下可知,将地球缩小到1.5厘米,相当于将地球的实际直径缩小到原本的8.504亿分之1。

按此比例缩小的话,太阳的直径就只有大约1.64米,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会缩小到大约176米,整个太阳系的直径也只有大约22260公里(以奥尔特星云为边界的太阳系,直径约为2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也会缩小大约11.13亿公里(银河系的主体结构直径约为10万光年)。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920亿光年,也就是说,按此比例缩小的话,可观测宇宙的直径还是有大约108.2光年,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样说吧,1光年的距离大约是9.46万亿公里,而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仅仅是1光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

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 天天要闻

例如大名鼎鼎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其当前速度也只有大约17公里/秒,而以这种速度跨越1光年,则需要长达1.76万年的时间,这还没有将太阳引力的减速作用考虑进去。

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在感叹:宇宙真的太大了。但大家先别忙着感叹,因为可观测宇宙,指的是我们在宇宙中能够看到的最大范围,它可以视为一个以我们所在的位置为中心,直径约920亿光年的球体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之外,其实还存在着我们观测不到的宇宙。

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只能说是宇宙的一部分,那整个宇宙有多大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宇宙很可能是无限的。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宇宙真的是无限的,那么将其缩小到原本的8.504亿分之1,它同样还是无限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宇宙无限”这一观点表示认同,比如说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就提出理论称,宇宙应该是“有限无边”的。

什么是“有限无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来说明,想象一下,假如在一个球体的表面生活着一群二维生物,它们只能在这个二维的球体表面行动,那么对于它们来讲,虽然这个球体的表面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却找不到球体表面的边界,如果它们沿着某一个方向一直前进,那么它们迟早会回到原点。

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 天天要闻

同样的道理,如果宇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弯曲,那么在更高的维度上,整个宇宙就可能是封闭的,而生活在这种宇宙中的我们,也就只能在一个弯曲的三维空间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宇宙就是“有限无边”的,如果我们沿着某一个方向一直前进,那么我们迟早也会回到原点。

那么,这个“有限无边”的宇宙应该有多大呢?实际上,作为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就曾经根据霍金提出的理论对此进行了专业的计算,他的计算结果是:整个宇宙的直径大约为10的10的10的122次方秒差距。

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等比缩小的宇宙有多大?宇宙真的太大了 - 天天要闻

(↑莱昂纳德·萨斯坎德)

秒差距天文学家常用的一种距离单位,1秒差距就是3.26光年,所以关于个计算结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整个宇宙的直径为3.26乘以10x次方光年,而x等于10的y次方,y则等于10的122次方,也就是1后面跟上122个零。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庞大得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数字,按此计算的话,如果地球只有1.5厘米,那等比缩小的宇宙,其直径也只是缩小了区区9个数量级,它依然庞大得令我们难以想象。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并不是确定的结论,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当真。总而言之,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宇宙真的太大了,即使是可观测宇宙,都大得令我们叹为观止,人类未来真的能够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遨游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闻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理想汽车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数量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发社交媒体表示,之所以近两年加速建设充电站,主要是先为理想的纯电用户们持续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用车环境。未来,理想还将持续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设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