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2023年07月13日22:37:06 科学 1283

就在马伟明院士的“全能舰”引起热议,我国首艘配备电磁弹射和电子阻拦的国产航母开始“拆棚子”的关键时刻,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科技八院805所)一份发明技术颠覆性专利公布:利用飞艇悬浮器,在30千米高度左右的临近空间,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发射卫星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我们知道临近空间的飞行器研究近些年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而类似于基洛夫样式的飞艇悬浮物在新时期更具潜力。因此805所这项专利采用了三大系统实现临近空间卫星发射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第一,飞艇系统。

根据专利,飞艇系统将运行在20-100千米对的工控,超大气囊保持悬浮状态,柔性薄膜太阳电池阵及储能装置的能源系统提供电力供应,气动舵面及飞行控制系统、任务管理系统、电动螺旋桨推进系统。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目前,中国科学院浮空器系统研究发展中心、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试验,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笔者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活动时,也仔细看了上述单位的展览,目前临近空间原位探测体系化平台、临空平台高动态感传控一体化载荷系统都已经初步建立,相关硬件和软件系统基本完善,并且已经实现了驻空20千米长航时飞行,对于临空平台的态势感知已经具备的完整的能力。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但是,公开的信息并未查询到中国悬浮器的负载能力,以及能源供给情况。不过有两个好消息:

一是,得益于半导体产业发展,气艇悬浮器所需的惰性气体完全能自主供应。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二是,空天院35KM太阳电池高空原位标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使中科院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临近空间 35km 太阳电池高空原位标定技术的研究机构之一。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飞艇系统只要能满足载重需求,为临近空间提供运载平台也就值得期待。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第二,电磁发射系统卫星系统

飞艇搭载电磁弹射系统与微纳卫星,运行在30~40千米高度的临近空间,调整适合角度之后,通过仅仅100米长的电磁发射轨道加速,以8千米/秒的速度直接将卫星射入近地轨道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仔细算一下速度和电磁轨道、能源供给的要求可谓是“空前绝后”。

根据知名科学博主“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测算,即便发射一颗10公斤的微纳卫星,为了突破黑障层,也需要加装防热大底的整流罩以及火箭推进发动机,总质量就可能达到了100公斤。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而发射耗能高达3.2e+9J,换算成电能大约是888.9千瓦·时,按照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可能需要10吨以上的蓄电池,这还是在有超级电容等蓄能的前提下。

并且百米加速度要达到320000米/秒²,也就是32,653G,卫星根本承受不了。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所以说,电磁弹射发射卫星问题还不小,能源供给是个大问题,对应的就是气艇悬浮器的承载能力了。

当然,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些都不是问题。笔者也查询了上述专利第一个申请人“夏陈超”的其他研究成果,就有惊人的发现。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第一,参与撰写了《 模块化核动力航天器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一文,为研究模块化核动力航天器提供参考。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第二,参与撰写了《空间堆核动力技术选择研究 》一文,以空间堆核电源为重点,分析了国际发展现状和未来航天需求,分别针对大功率

(100 kWe~1 MWe) 和小功率 (1 kWe~10 kWe) 应用需求,提出了技术主导方案。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论文围绕主导技术方案梳理了关键技术,为我国空间堆核动力技术发展规划和预先研究提供参考。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现在申请相关专利是具有前瞻性的,我们普通人能意识到问题,科研人员当然也能想到,只不过进行先导研究之后,再逐个结局问题。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话说70多年前,钱学森提出了“一小时打遍全球”的设想,现在我们才逐渐靠近这个目标,没有前瞻性,那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当马伟明院士搞定电磁弹射之后,才是开始,陆基、海基、空基都将实现电磁发射,而这个奋斗的过程,需要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感想敢做,去进行应用创新。想象一下,在临近空间建立一个“天空之城”将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

能实现吗?临近空间电磁发射,10公斤卫星直接入轨,天基发射近了 - 天天要闻

近些年临近空间、空天一体飞行器发展迅速,很多国家都在制造空天武器,事实证明即便不再临近空间发射卫星,部署防御性的装置也十分有必要,那么将10公斤的卫星,或者很小的武器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近4000场奇趣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引爆科学热潮 - 天天要闻

近4000场奇趣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引爆科学热潮

龙虎网讯 (通讯员 徐阳 记者 丁玉珏)5月24日,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等国家科技尖兵,来自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科技科普工作者代表齐...
“十万个为什么”科普IP发布,百位少年体验科幻盛宴 - 天天要闻

“十万个为什么”科普IP发布,百位少年体验科幻盛宴

5月24日,奉贤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科普盛宴——“未来学院·科幻奇旅”十万个为什么探索实践活动。活动以“科幻+科普”为核心,通过沉浸式漫行、互动打卡、科技体验等形式,带领100名青少年在1公里的环线旅程中,感受科学魅力,点燃探索热情。活动中,在水一方科幻馆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发布...
徐汇区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节喊你来打卡 - 天天要闻

徐汇区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节喊你来打卡

伴随着稀宇科技和阶跃星辰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合作生成的开场视频,2025年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暨徐汇区科技节启动仪式昨天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行。2024年徐汇区新增1家市级科普基地(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馆)和2家区级科普基地(复旦大学“病原生物科学馆”、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轻·博物馆”)。三家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放日来了!现场变身“科普狂欢现场” - 天天要闻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放日来了!现场变身“科普狂欢现场”

5月24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25公众开放日来了,也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开放的第三年,超过1500位公众深度参与这场科普嘉年华,创新历史新高。科学家现场作报告本次活动设置2场科普报告,2大科技展馆,3大科技主题展
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激活设计的“苏州磁场” - 天天要闻

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激活设计的“苏州磁场”

2025年5月24日,以“青苔智上,万物生长”为主题的2025青苔国际设计节在苏州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盛大启幕。300多位行业领袖、设计大师与跨界先锋齐聚于此,共同见证全国首个“青苔智能设计垂类集合大模型”发布;多家产业进行产业合作签约协议,中工设计科学实验室正式亮相。这座占地535亩的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正凭借过去...
YYT 0681.18-202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测试仪 - 天天要闻

YYT 0681.18-202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测试仪

YY/T 0681.18-2020 规定的是用真空衰减法无损检验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泄漏的试验方法,相关测试仪的信息如下:测试原理将测试仪主机连接到用于容纳被测包装的测试腔内,对测试腔抽真空,使包装物内外形成压力差。
对话科学大咖|江宁:未来“脑机接口”设备或将人手几台,成都有明确的技术优势 - 天天要闻

对话科学大咖|江宁:未来“脑机接口”设备或将人手几台,成都有明确的技术优势

人口老龄化加深,老年健康和老年疾病防治成为广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为了加强老年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研究员、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统研究室主任江宁加入了研究行列。他的团队研发的脑机接口设备将对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肌少症、脑胶质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利好。5月24日下午,“科学大讲堂·我们的...
MIM工艺中使用气雾化316L不锈钢粉末 - 天天要闻

MIM工艺中使用气雾化316L不锈钢粉末

在金属注射成型(MIM)领域,气雾化与水雾化工艺制备的 316L 不锈钢粉末因制备原理差异,在粉末特性、工艺适配及终端产品性能上呈现显著区别。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从材料特性到生产应用的技术优势可系统性解析如下: 一、粉末物理特性的工程化差异
硬核!用“疼痛”敲响生命警钟 | 全国应急科普场馆巡礼 - 天天要闻

硬核!用“疼痛”敲响生命警钟 | 全国应急科普场馆巡礼

“安全规则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用血泪换来的生存指南。”在保信安全体感实训基地的触电体验区,记者手握模拟设备,一股刺痛感瞬间从指尖窜至全身——这是10毫安的安全电流,仅为日常触电事故的百分之一,却足以让人终身难忘。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兴产业园区的沉浸式安全体感实训基地,亲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