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3年05月16日17:44:21 科学 1876

恐龙曾在地球上称霸了1.6亿年,但是在6500万年前却突然开始逐渐消失,尽管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还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但是目前证据最多的假说,就是当时有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从根本上导致了此次生物大灭绝。

之前也有不少科学家推论出了各种各样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一些气候环境原因言论的提出者之外,甚至还有人提出来恐龙“自杀”论等听上去不可思议的言论,因此目前最切合实际的也就是陨石撞击理论了。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恐龙灭绝真是因为行星撞地球吗?

上世纪70年代末,地质学家阿尔瓦雷斯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型陨石坑,在这个陨石坑的上方及其周围,研究人员都发现了存在磁场紊乱、重力异常甚至有玻璃陨石的出现,后来经勘测,该陨石坑直径约180千米,而且推测其形成的大约时间就是6500万年前。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同时在白垩纪-古近系(K-Pg边界)的黏土层也发现了一项最重要的证据,那就是该边界含有浓度很高的铱元素,为什么说铱元素是重要的证据呢?因为这种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是特别少的,但是在陨石和小行星上却富含该元素。

这时候有人就会问了,如果真的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那巨大的能量和热量也几乎使所有元素灰飞烟灭变成蒸汽了吧,为什么铱元素仍然会附着在K-Pg边界的黏土层且保留了这么久呢?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这个问题阿尔瓦雷斯也给出了解释,他推测应该是这里的铱元素在撞击物蒸发后,沉降在了地球表面以及撞击抛出的其他物质。然后铱被扩散到了大气中,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含铱粘土层。

直到1980年,阿尔瓦雷斯根据之前的研究成果,来到了K-Pg边界的撞击地点,也就是加勒比海附近。他和自己的导师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时隔多年再次一同寻找墨西哥附近的陨石撞击证据。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发现了该地的玻璃陨石,要知道能够形成玻璃陨石的条件一定需要很高的温度,而且需要猛烈的撞击条件才能够形成这种岩石,后来他们又通过卫星形象分析才使这个直径达180千米的巨型陨石坑清晰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

这次撞击引起了全球性十级以上地震和活火山的集体爆发,并且上亿吨岩石和矿物质玻璃化并被抛出大气层。而后这些玻璃化陨石部分直接被地球引力吸引落回地面引起全球性大火,另一部分停留在环地球轨道并很可能形成了星环,在其后100万年时间里慢慢坠落地球形成不间断轰击。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而且撞击引起了严重的温室气体泄露,使整个地球温度急剧上升,气化的硫化物和降雨混合变成酸雨污染地球大部分土地,并造成土地养分流失,流失的养分和尘埃酸雨一起汇合到海洋中造成了更严重的污染,表层海水酸化变成了有毒的泥浆,导致了整个地球微生态崩溃,然后再随着食物链逐级摧毁上层生态。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虽然这次撞击释放的能量超过10^14吨TNT爆炸当量,但是它还不足以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直接全部死亡,造成大灭绝的是陨石撞击导致的连锁反应。

撞击引起的震波会导致板块移动,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而导致被封在地下的温室气体大量泄露,撞击点的高温会导致岩石矿物海水气化,导致大气污染和臭氧层空洞,并且高温蒸发的海水会导致超巨形龙卷风出现。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而陨石撞击的冲击力会引发超级海啸,并且会将撞击高温产生的熔融物质抛出大气层,这些熔融物质会在太空中凝结成玻璃陨石然后被地球引力牵引坠落回地球,引起全球性大火。而撞击扬起的烟尘和火灾导致的烟尘会遮蔽阳光数月之久。温室气体引起的升温会导致海水蒸发水汽和被气化的硫化物会变成酸雨降落回地球,引起全球性土壤污染和营养流失。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不过最后还是有一部分鸟类恐龙和哺乳动物存活了下来,现在的鸟类就是其中一种演化而来。人类的祖先在当时也是存活下来的哺乳动物分支之一。

小行星改变了生态,在生存面前,所有的生物都为了活下去而不断演化着,前仆后继倒在这条道路上的分支也是数不胜数。经过了漫长时间的验证,自然选择让容错低到了极致,只有最优的进化路线才能活下来。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 天天要闻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技术解析】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无线通信技术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庭、办公场所还是公共区域,Wi-Fi 连接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无线网络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制约了无线通信的效率与性能。值得庆幸的是,Wi-Fi 6 ...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 天天要闻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近日,鱼类科研工作者王新越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府河孝感段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guǎn)。今年5月1日,在府河水域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王新越 摄这尾鳤体长36厘米,体重290克。“这已经是长江十年禁渔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 天天要闻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 天天要闻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5月5日,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由春到夏,万物从复苏到成长,由萌芽至蓬勃,绿色铺满大地。立夏时节,蝼蝈鸣,蚯蚓出,藤蔓蜿蜒攀墙,大自然以热烈的姿态迎接盛夏。暑气初显,宜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适时调节生活节奏,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对于夏季运动的原则,《黄帝内经》提倡“无厌于日...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 天天要闻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CNMO科技消息】我们常说地球是蓝色星球,但其实这种颜色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会永远不变。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过去曾经是绿色的,而如果未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它们甚至可能会变成紫色。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十亿年来海洋颜色的变化过程,发现这和海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关。在3.8到18亿年前...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结晶是无定形基元有序堆积形成晶体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过程之一。结晶过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长路径,成核过程中自由能最高点对应的晶核尺寸被称为临界晶核尺寸。小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往往会在热涨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则会进一步生长成为稳定的晶体。很多情况下,临界晶核的形成是结晶...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说吧你有多久没称体重了什么?你说你看到秤上飙升的数字就会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想要晕倒怀疑是对称体重这项活动严重过敏?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天天要闻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齐都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家晴获评全...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一、形态特征龙葵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间。其茎直立生长,呈圆柱形,具有纵棱纹,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渐光滑。叶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长2.5-10厘米,宽1.5-5.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 天天要闻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69期】国 内 航 天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近日,叶培建院士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附城小学,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讲堂。这场温暖的相遇,源于叶培建院士心底的双重牵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叶院士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顾问的每一次任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无数个日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