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2022年12月04日23:49:09 科学 1004


虽然人类没有翅膀,但硬是用思想的羽毛发明了平台,成功地将乘客们送上高空,将航天勇士送入太空和月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叩响太空之门的航天员,万中挑一、万众瞩目,但你可知道,他们光环背后的风险和辛苦?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从2003年我国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到2022年底6名航天员在国产空间站会师,再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这些年我国航天给人的惊喜和振奋不断。航天员平常吃什么、怎么训练、太空生活有什么不同、太空工作环境如何、返回后第一餐吃啥、为什么落地后要抬着走等话题,引人关注。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实际上,从各类科普我们知道,太空充满了诱惑,也危险重重。航天员时刻面临各种挑战,如履薄冰,仅仅是身体健康方面,由于环境转换、重力影响、身体自我保护调整等因素影响,身体要承受很多考验和变化,从头到脚,从外到里,从轻到重都有。

这里简要列举6个方面:

1、脸部肿胀——人体一直受微重力影响,下肢和腹部的体液很快喜欢上这种不受约束的环境,大胆向航天员的头部、胸腔、颈部转移,至少有2—3升的体液逆向转移到上半身。从观感看,航天员的面部发福、肿起来了,太空中感受不明显,但返回地球后需要长时间适应和调整。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2、心脏缩水——正常环境下,医学上大致把心脏等同于个人拳头大小,但长期在太空中,上半身静脉压毛细血管静压增加,使血浆体积减少了,流动的外周阻力降低了,航天员的心脏体积自动调整变小了,它的直接影响之一是返回地球后站立不稳,耐力差,需要抬着走。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3、视力下降——航天员由飞行员选拔产生,视力肯定优于常人。但长期太空生活,眼球后部受挤压,视盘肿胀,视神经纤维层变厚等慢慢出现,而且适应了空间站的照明,返回地球后,受自然光线干扰,近距视力会下降,需要专用的护眼设备。数据显示,超过60%的航天员有视力下降的表现。

4、骨肉退化——一方面,失重环境下骨骼不用再发挥拉伸、固定作用了,站立也不用对抗重力,很快学会“偷懒”,只需10天左右,肌肉就会减少20%。日常生活中肌肉与寿命、免疫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骨骼里的钙质逐步流失,以骨盆、脊柱最多,每个月约1.5%,使返回地球后骨折的概率增加,有的钙质会被人体重新吸收,又会带来钙化的问题,甚至可能有肾结石的风险。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5、血管硬化——失重时,人体血容量和回心血量慢慢弄下降,心血管调节神经和体液发生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动脉比上太空执行任务前硬很多。血管硬化会引起血压升高,太空6个月的硬化效果,相当于地面10—20年。

6、足部变形——在地面环境,脚主要用于支撑受力,但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工作,脚还要作为身体的“稳定器”,经常要勾住固定的栏杆和皮带,防止身体“飘起来”。时间一长,脚趾磨损了,皮肤长茧子,如同“蜥蜴脚”一般,目前只能用专门的太空袜子辅助缓解。

太空“出差”6个月,航天员身体要承受哪些考验?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闻


而且,即使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经适应太空重力环境的体液,又会在体内重新分配;脊柱重新受到地球重力的“关照”和“压迫”,脊柱附近的肌腱和韧带由松转紧,颈背难受和出现疼痛;膝关节和骨盆在努力对抗重力的施压,头部血液供血不足,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等,考验接二连三

随着探索太空的不断推进,协助航天员尽快适应失重考验的工作也不断完善,如航天员太空中及时锻炼,防止肌肉和骨骼退化,返回前适量喝液体,减少着陆后不适,等等。

总之,航天员付出的艰辛、接受的考验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值得充分尊敬。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 天天要闻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将迎来连绵数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因此民间把这段降雨时期称之为“梅雨”,也叫“黄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特点,很容易导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 天天要闻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记者5月14日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闻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华山风光秀丽,岩溶地质景观丰富。近日,专家经过调查,发现金华山上还有丰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罗店镇鹿田村公路旁,竖立着一块“腕足类化石点”的牌子,在这附近山体上,地质专家发现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动物是一类古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这套地层主要是二叠纪早期,距今2.8...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 天天要闻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5月13日,作为“长三角地区5·12防灾减灾宣传周”重量级品牌活动之一,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新时代城市安全与应急...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 天天要闻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编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灾害无情,但正确的逃生避险方法是我们的有力武器。当灾害来临时,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云南网推出应急科普专栏,和大家一起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灾避险能力。 突如其来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时间就是生命,自救至关重要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