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连日来的感染者数据显示,当前确诊感染者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感染情况是新冠病毒在我国群体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超90%,60岁以上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超85%)的前提下,受到免疫压力选择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进化对于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优势’是有利的,因此,从病毒进化规律推测,新冠病毒趋于稳定、毒力趋弱的概率较大。”
病毒进化规律到底是什么,真的会越进化越弱么?在新冠病毒已经遍布全球的背景下,为占据人类这个有限的生存资源,不同毒株开始了一场名为“进化”的生存内卷游戏。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具有以下特点的毒株才能脱颖而出。
症状轻微的胜,症状容易识别的淘汰。在自然情况下,症状重的人会选择卧床休息,活动自然减少,病毒也就失去了很多传播机会。比较极端的是埃博拉病毒,就是因为感染后症状过于剧烈严重,感染者很快就卧床不起甚至死亡,所以到现在也未能传播到非洲之外的地方。在新冠防控中,因为测体温、自我症状监测和发热门诊的存在,症状重的感染者容易被识别出来而被隔离,病毒传播也就无法实现了。实际上,恰恰是人类对新冠的高强度监测和管控,促使病毒加速向无症状和轻症方向进化。
传代速度快的胜,慢的淘汰。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病毒每一代繁殖的速度越快,越能产生更多后代,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新冠的平均潜伏期已经从原始毒株的5天缩短到奥密克戎的3天左右。相同传播时间,奥密克戎产生的感染者数量可能是原始毒株的十几倍,但对防控有利的是感染者可以更快检出阳性,密切接触者需要隔离观察的时间也随之缩短。
繁殖出的病毒容易排出的胜,排不出的淘汰。新一代病毒产生后,需要排出体外才能感染下一个人。对于呼吸道病毒,最理想的排毒场所无疑是上呼吸道,而与肺部结合能力强的病毒会有相当部分病毒锁死在肺部,导致传播效率低下。结合肺部,造成肺炎的能力显然对病毒传播是不利的,所以现在有肺炎症状的感染者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容易与宿主细胞结合的胜,结合能力低的淘汰。现在的新冠病毒结合人类细胞的能力已经非常高了,很少的病毒颗粒就能实现传染。所以同空间,擦肩而过这类低风险的暴露也可以实现传播。
免疫逃逸能力强的胜,逃逸能力低的淘汰。人感染原始病毒或者接种疫苗之后就会产生免疫力,原来的毒株就不容易再感染了,逼迫新冠病毒快速的更换零件自我更新,整体特征和原始毒株的差异越来越大。
我们来从全球维度盘点一下新冠病毒的内卷历程(见下图)。2020年初到10月,全球的人都没感染过新冠病毒,所以原始毒株顺畅传播,变异很少。2020年末尾,传染性更强,致病力也同样很高的Alpha毒株出现了,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内占据了优势地位。但在2021年3月,Alpha毒株尚未一统天下,传播速度更快,症状更轻微的Delta毒株横空出世,在半年之内把其他毒株几乎逼上了绝路。也是在2021年,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大幅上升,国内感染者死亡的报道已经非常罕见。2022年,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了,传染能力超越了人类历史所记录的几乎所有传染病,在短短3个月内就卷掉了不可一世的Delta毒株,到目前全球检出的新冠毒株已经100%是奥密克戎毒株的后代。在此同时,奥密克戎的致病力也继续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成为主要临床特征,重症、死亡的报告一般只出现在高年龄或者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中。
数据来源:https://gisaid.org/hcov19-variants/
病毒变异是持续存在的,未来会不会变异出致病力强大的毒株呢?从理论上说,肯定会!但根据进化规律,这种毒株很快就会被它相对温和,专注于传播繁殖的兄弟姐妹挤占生存位置,在这场病毒的内卷中快速淘汰,激不起几片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