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2022年08月27日22:57:05 科学 176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未来可能会变成一颗高温星球,表层的温度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地球变“火球”

也有研究表明,未来地球会被冰雪覆盖,温度低至零下一百多摄氏度。

等待人类的可能只有极端的高温或者低温环境,这个时候有人会好奇,从科学角度看,冻死和热死,哪个更好受一些?

强大的人类

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本身的温度保持在36℃到37℃之间,不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很强,即使是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也能够生存下去。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已经在严寒当中存在了千年的时间,不仅没有灭绝,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北极文化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生活在严寒中的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依靠冰雪堆积的房屋规避严寒,捕猎麋鹿等动物的皮毛进行保暖,夏季储存食物供给冬季使用,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因纽特人想尽了一切办法。

除开因纽特人聪明的头脑之外,人类自身对温度的调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身处寒冷环境当中,身体会吸收一切热量保证核心的温度达到36摄氏度左右。

身处炎热环境的时候,身体又会通过各种方式释放热量,来降低体温。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

当然,要是外界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话,身体对温度的调控自然也就微乎其微

那么身处于超高温环境或者是超低温的环境下,人体是如何变化的呢?

身处高温

当环境当中的温度超过40℃的时候,身体就会接收到过热的信号,并及时将这种信息散播到各个器官当中,对温度进行调控。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其中皮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皮肤通过大量的汗液蒸发来带走体内过高的温度,在温度不高于体温5℃到10℃的情况下,这种调节的效果还是很明显。

持续冒出的汗液在带走温度的同时,还会带走身体当中的水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补给,很快就会出现脱水现象。

这个时候人体出现口干、头晕、四肢乏力等现象,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心跳速率加快,出现幻觉、昏迷等现象。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可别不把高温当回事

随着温度的升高,外界的温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身体所能调控的温度时,体内的调节系统逐渐失控,伴随有体温的明显上升,汗液腺功能失常。

人类在这个阶段会还会感觉肿胀,自己好像是一只被装满热气的气球。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高温天气,谨防中暑

这种温度最终会传递到人类的头部,致使头部神经受到损伤,当脑内组织蛋白大量的分解之后,影响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

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可能无法传递,人类的身体甚至会因为接收不到大脑传递的信息,而“感觉”不到热。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大脑是人体的“中央处理器”

感觉不到不代表不存在,高温身体的损害不会消减,而且还会愈演愈烈。

之后,在人体中的一些器官组织开始停止工作,体内的血液循环也因此无法扩散到全身,导致死亡。

这种热死的过程将会是漫长且痛苦的,人类甚至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在衰减。

那种感觉,简直是让人生不如死。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热死的过程痛苦而恐怖

如果一下子将人类放在一个1000℃以上的高温环境,死亡将会来得无比迅速,也就没有痛不痛苦的说法了。

曾有人做过人体抗高温试验,结果表明人类在100℃的环境当中,只能待上半个小时。

当然,试验的场所是在一个特制的温度房内,如果是在水中,活跃的水分子运动能够温度迅速传递到人体内,以至于用不了多久,就会“熟透”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沸水

相比较而言,冷死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低温严寒

比起高温,人类能够承受的低温范围要小得多,在不借助外界条件下,普通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低温是0℃。

低于种温度,人类如果赤裸着身子没有任何保暖措施,血液循环很快就会变得不通畅,同时体内细胞活跃程度逐渐减弱。

在宇宙当中,低温和高温数值的范围也极其的不公平,最高温度是在宇宙大爆炸时期,瞬间产生的温度能够达到万亿亿摄氏度。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宇宙大爆炸产生所有物质

但是理论上,宇宙当中的最低温度却只有273.15℃,被称作是绝对零度,没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存在。

这是因为处于绝对零度当中的分子不再运动,没有动能,内能达到了最小值。

宇宙当中目前人类所认知的最低温度只有零下272摄氏度,绝对零度也只能处于理论值当中。

回到话题,面对低温,人类被“冻死”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或许感受死亡来临更恐怖

人的冻死就是身体当中热量损失的过程,直到人体的核心温度无法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死亡才会如约而至。

最开始的时候,人体的部位会出现“冻伤”的现象,这是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的。

与高温不同的是,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为身体提高热量,比如做运动。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生命在于运动

通过肌肉运动来调动全身的细胞的活跃,让细胞们在低温环境下依旧保持“清醒”。

不过,运动产生的热量毕竟有限,当温度持续下降的时候,运动的作用也变得很小。

身体的某些部位开始慢慢失去知觉,心跳频率也逐渐降低。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慢慢“变热”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并不是自己的身体真的产生了热量,而是人类温度调节中枢紊乱,导致传递到大脑的信号错误。

这个时候大脑运转也变得不再灵活,接收的信号随便反馈给身体部位,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错觉

出现了错觉,也就意味着人类离鬼门关不远了,同样是身体器官停止运作之后,人类的生命体征也逐渐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出现低温的状态,并不一定要身处低温环境才会出现。

比如当人们在春秋季节淋了雨水,没有及时换上干燥的衣服,身体的雨水蒸发就会带走身体大多数的热量,然后出现失温症。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失温症

在新闻报道当中,甚至有的人在夏季的时候,也会出现低温症,其原因就是没能及时处理身上的水分

所以淋雨一时爽,雨后“火葬场”的调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究竟热死好受些还是冻死好受些

综合对比来看,无论是冻死还是热死,都是相当痛苦的过程,但非要从当中选一个的话,相信冻死的过程相对来说会好受一些

毕竟在冻死的过程当中不用承受水分流失的痛苦,要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缺水的痛苦可能凌驾于寒冷之上。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而且在冻僵失去知觉之后,也没有那么多痛苦。

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如今冻死的案例已经少之又少,但是在古代,贫困百姓冻死已经是屡见不鲜。

很多平民因为没有能力购买保暖工具,在冬天的寒夜,往往是“一觉长眠”,没有太多痛苦的过程。

热死则不同,人类会在睡梦当中挣扎着醒来,经受“地狱烈火”一般的煎熬。

从这方面来看,再次证明了冻死相比较之下的“舒适度”

从科学角度来看,冻死和热死,哪一种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闻

冻死不会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在现实生活当中,绝对多数人都不会与热死或者冷死有所接触,与其考虑这些缥缈的东西,不如活在当下

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重要性,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注意保暖散热,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长寿。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 天天要闻

甘肃一地现大量飞鸟在天空盘旋,有网友担心为地震前兆,地震局:鸟类聚集并非特别异常

近日,甘肃白银靖安县有网友反映,小区上空有大量鸟类盘旋,这些鸟还会反光,该网友担心是地震预兆。5月15日,靖安县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他们关注到了这个情况,最近晚上都有鸟在飞,不过目前没有接到异常的反馈。工作人员称,鸟类聚集并非特别的异常,将持续监测,同时向上级反馈,让他们去核实,问下动物...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 天天要闻

新实验打破常识:鸡蛋这样落下才不容易碎!

想象一下你要完成一个挑战:把鸡蛋从一定高度松手让它落到台面上,却不能让它碎掉。你可能会自然地选择让鸡蛋尖的一端朝下,因为我们总觉得那是它最结实的方向。但这个“常识”,真的对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工程系学生通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研究显示,当鸡蛋被侧向释放时,它...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 天天要闻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社海口5月15日电 经反复核实论证,海南省林业局15日确认,时隔百余年,海南再次发现一个壁虎属新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也是首个由我国人员在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壁虎属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上发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
创新展上看创新,GEA加速未来食品行业高效增长 - 天天要闻

创新展上看创新,GEA加速未来食品行业高效增长

AI时代,食品饮料行业正快速变革与创新发展。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驱动行业探索技术创新与转型。从植物基到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食品饮料企业正在创新与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的思考中前进。FBIF食品创新展近日在上海
沙特正成为另一个AI芯片消耗大户 - 天天要闻

沙特正成为另一个AI芯片消耗大户

看上中东,英伟达向沙特出售1.8万颗顶级AI芯片文|《财经》研究员 周源编辑|谢丽容美东时间5月13日周二,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将向沙特人工智能(下称AI)初创公司H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在台湾省投入医疗使用! - 天天要闻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在台湾省投入医疗使用!

日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天空驱动”(Skydrive)将在台湾省作为应急医疗直升机投入使用!日本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天空驱动”(Skydrive)已被指定为台湾省的应急医疗直升机,预计将用于支援陆上交通受限的离岛地区紧急医疗服务。尽管 eVTOL 尚未进入全面商业运营阶段,但近年来全球多国已加速电动垂直起...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 天天要闻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我是通风安全,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一通三防】与【安全管理】干货。一、充填设备及工艺材料施工采用的设备主要有气动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艺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 天天要闻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长光卫星智慧农业农村综合指挥平台界面。 长光卫星供图李岩在加工反射镜。 本报记者 刘以晴摄“吉林一号”宽幅卫星总装现场。 长光卫星供图“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