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2022年07月05日10:24:02 科学 1989

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地球似乎正在像霍金所说的那样,往火球的方向发展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地球变火球

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气温已经较工业化社会前,升高了约1.1℃,并且这个气温变化的趋势还在一直持续。

由气温升高带来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终年冰川及冻土层的融化

近年来,人类频繁在冻土带内发现远古动物遗骸,这其中包含的危险,绝不仅仅是其可能释放的甲烷二氧化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一头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人类是否该警惕了?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冰川融化

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2022年,一家矿业公司正在加拿大北部的克朗代克金矿区,尤里卡溪永久冻土层作业,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挖金矿

然而当工人使用挖掘设备,挖第二铲的时候,感觉土层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看上去黑乎乎的,但是并不硬,似乎是一具尸体

工人们犹记得,近年来在冻土带区域,经常出现一些动物遗骸,它们往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于是他们赶紧停止作业上前查看。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挖矿

比如在北半球冻土带陆续发现的猛犸象、毛犀牛、洞穴狮和史前小马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地球生物的认知,以及对地球的了解。

果不其然,这几乎是一具完整的大象尸体,在低温缺氧的冻土层中,它一直没有腐烂。

很快工人们就做出判断,现代的大象一般都生活在亚非地区,绝不可能跑到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冻土带来,所以这可能是科学家们所说的猛犸象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疑似猛犸象

于是他们将其挖出来,连忙送到相关专家手中。

4万年前的猛犸象

专家随机给这具动物遗骸解冻,此时他们还不敢确认其身份,直到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对其做全面的检查。

解冻后的遗骸,皮肤和肌肉都具有一定弹性,并且身体大部分都保存完好,不得不说冻土层在保存尸体这方面,做得相当好啊。

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后,这头长1.4米的大象确实就是猛犸象,并且是一只仅一个多月大的雌性幼崽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解冻后的小象

大约在4.2万年前,由于一些外在因素,使得它和母亲失散,最终被大雪覆盖,随后冰封在了冻土层中。

发现动物遗骸的好坏

实际上,每一次发现远古动物遗骸,,对于人类来说可以说是悲喜交加

远古动物遗骸可以加强人类对地球的了解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遗骸,“穿越”到数万年前,去看看那时候地球的模样。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远古动物遗骸

就像这头猛犸象一般,通过它身上的一些物质,比如未消化的植物DNA等,古生物学家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当时的生态环境,感受地球当时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猛犸象在500多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生活了,直到数千年前,才悉数灭绝。

所以通过这些动物遗骸,古生物学家或许也可以找到它们真正灭绝的原因,并以此来对地球现在的环境变化,做出一定的行动。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猛犸象

远古动物遗骸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

但是,对于全人类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长久冰封在永久冻土层中的动物遗骸,其本身就是甲烷的来源,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们身上可能携带的病毒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遗骸,都能在其重现大地的那一刻被人们发现。

所以从裸露到地表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可能开始释放甲烷,并且一些病菌也开始从其体内跑出来,祸害到其他现生动物身上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病毒

比如,在2016年,随着气温变暖,冻土层融化,一头携带炭疽病毒驯鹿尸体裸露在西伯利亚的地表上,它大概于70多年前病死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周围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动物被染上病毒,最终导致2000多只驯鹿死于炭疽热,甚至还有96人因此入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炭疽病毒并不会在冻土层中死去,甚至其冰封的时间越长,活性也就越强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驯鹿

冻土带的融化,预示着灾难的开始

其实,这些动物遗骸的出现,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冻土带一般位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其中的冻土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厚度大约从几十厘米到数十米

这里的气温很低,但含水量很高,很多动植物在死后,都可能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被封存在地下,最终成为永久冻土层的一部分

冻土层的融化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

在这些动植物遗骸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冻土

一旦它们裸露到地表,势必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甲烷,进一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最终使得地球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冻土带的有机碳储存,大约是大气层中含碳量的两倍。

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冻土已经超过59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对冻土层在未来的融化情况进行模拟。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全球冻土分布

结果显示,在未来的200年内,地球的冻土层融化会向大气中排放大约1900亿吨碳,这几乎相当于全球500多年的碳排放总量

还有科学家认为,这个时间很有可能提前。

因为在过去30多年内,北极圈的平均气温就已经上升了超过3℃

因此推测,到本世纪末,北极圈的气温还会再上升10℃,届时北极冰川可能全部融化,而冻土层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也将悉数被释放出来。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持续升温导致冰川融化

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病毒

此外,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很多动物遗骸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而在冻土层中也不例外,并且威力巨大。

2014年,法国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种3万年前的“巨型病毒”,因为它几乎比常规的病毒大10倍左右。

在实验室中,当病毒回归常温状态,它们几乎立马复活了,并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病毒

此外,美国和中国科学家还在冰川中发现了28种现代没有的病毒,一旦这些病毒不慎逃出,那么势必会掀起一场比新型冠状病毒还可怕的疫情。

由此可见,发现动物遗骸的背后,隐藏着人类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

人类应该警惕起来

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尽最大的可能,缓解全球气温变暖的速度。

而相比冻土层融化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我们更需要注意人类活动对二者的排放。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因为地球不仅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后世千秋万代的家园。

古甲烷专家表示,远古时代的甲烷大量快速释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却可能随时随地都在释放甲烷

值得一提的是,甲烷带来的温室效应可比二氧化碳要强上86倍,二者都属于含碳的温室气体,所以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

人类该警惕了吗?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内:发现4万年前的动物遗骸 - 天天要闻

甲烷结构

如今,我们已经在尽力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且计划到2050年后,实现零碳排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出积极地响应。

不论是绿色出行,减少粮食浪费,还是拒绝一次性用品等,都能够在减少碳排放上,做出一定贡献,当这些举动不断累积起来,我们的地球仍旧有机会发展得更好。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