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2022年07月05日03:00:17 科学 172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是不少人儿时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如今你再这么干,那就是要牢底坐穿。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今年5月份,乐山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收缴野生兰花10万余株,涉案金额200余万,有1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一切都要从一场“泡沫”说起……

曾经,兰花很贵!一盆的价格能买一栋别墅

兰花与我国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兰属的很多植物因为形态优美,花香芬芳而不浓烈,被国人冠以“君子”的美称,历来都受到国人的喜爱。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到了2008年,人们对兰花的狂热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点从一些精品兰花的天价就能看出来。一盆名为奔驰牡丹的珍稀兰花卖出了180万人民币的天价,那时一场兰花展里摆放几百盆精品兰花,总价值就得上亿元。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甚至期间你还能看到一些很“惊人”的标价,比如上图这盆,当时的花主人就说他觉得兰花在他心中是无价的,所以他标了这个令人舒适的价格。

好吧,理由充分得竟让人“无言以对”。反正那几年,天价兰花并不鲜见,为什幺小小一盆兰花,价格竟如此昂贵呢?

首先这些天价兰花不少都是变异品种,物以稀为贵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多原因是人为炒作,几个资金雄厚的庄家投个几百上千万坐镇兰花市场,比如庄家先以2万一苗价格购入一批兰花,然后对外报价4万,然后合伙庄家再以4万买入,对外报价6万,另一合伙庄家再购入。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如此反复,造成某个或某几个兰花价格飙升的假象,再通过媒体宣传,很快就能吸引一大批投机热钱涌入,最后使得兰花价格产生巨大泡沫,远远背离其本来价值。

不过几年后,兰花泡沫还是破裂了,一时间哀鸿遍野,期间也有人因为巨债缠身,最终走上了绝路,泡沫虽然破裂,但兰花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儿时漫山遍野的野生兰花,为什么不给挖了?

兰花,也就是兰科植物,其实是植物中数一数二的大科,全科有700属2000种,可以说,原先兰花并不是什么罕见植物,更不是什么保护植物。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但是在2021年9月,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公布后,原本无一列入的兰科植物一下子成了受保护最多的植物。修改后的《名录》,包含292种兰花,相当于每4种保护植物中就有一种是兰花,兰花的地位一下子陡然上升。为什么国家突然要把这么多野生兰花列入保护行列呢?

原来兰花市场泡沫虽然破裂,但好的兰花还是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同时利用野生兰花变异丰富这点,还可以培育出不少优良变异植株。

再加上挖野生兰花的买卖,本来就是空手套白狼,在利益驱使下,各地狂挖野生兰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为了得到珍贵的兰花品种,连兰花原产地的土都背回去,希望从这些土里长出兰花。

12人被抓!儿时漫山遍野的野兰花,为什么现在不给挖了? - 天天要闻

被连根挖起的野生兰花苗

同时这些年对森林滥砍滥伐,也在加速野生兰花的消亡。不了解兰花的人可能不知道,兰花的生长其实需要特别的条件,兰花按生长所需的条件可分为三类,一是附生兰,需要附生在树干或岩石上;二是腐生兰,生存于地下腐朽的植物体;三是地生兰,生长于混杂着落叶的腐殖土中。

兰花的独特生长环境需求,就决定大多数兰花都离不开树林,因此在滥砍滥伐和人为挖掘下,不少野生兰花资源被消耗殆尽。

在兰花资源丰富的四川,60%野生兰花资源消失,20世纪60年代,很多县市出城不到一百公里,便可在林中看到大量野生兰花,如今出城几百公里,都再难找到野生兰花的踪迹。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