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2022年07月04日23:36:09 科学 1575
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 天天要闻

5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24名在港两院院士回信时表示:“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以支持香港科技界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5年后,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香港科学园考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5年来,第二产业占比仅6.5%的香港,其科技创新事业迎来新一轮发展。这里边,离不开广东勇于“先行先试”的助力。广东创新性的协同合作,也让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一个规划性的概念,加速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日前,南都记者专访省科技厅,揭秘广东省最近三年来如何从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着手,推动了粤港澳三地科技要素高效流动,推进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多方作为。

01/

从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着手

省府“1号文”加速破题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粤港澳三地最有共识、最具优势,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面临着不同制度和体制下带来的系列问题。

2019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1号文”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2条”)。这份文件,从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形成12条政策超60个政策点,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超前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着手,在“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动”等方面加快破题,推动了粤港澳三地科技要素高效流动,推进了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

如在人才流动便利化方面,出台了港澳人才享受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延缴政策、允许使用财政资金为其购买商业养老和商业医疗保险、支持来粤工作的外籍人才通过申请F字签证免办居留许可等有关政策措施。

为助推外国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和交流合作,“科创12条”明确提出减轻在粤工作的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内地工资薪金所得税税负,珠三角九市可按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制定了全省相对统一的境外高端人才认定标准。仅2020年这一年,已核准珠三角九市境外高端紧缺人才近9000人。

除政策“破题”外,广东省还提供“最优服务”的定位,给予来粤创新创业的港澳优秀人才各项支持。如依托联合攻关项目培养使用粤港澳三地人才,如整合优化“海外名师”“银龄专家”等引智计划为统一的“外籍和港澳台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项目,近两年就邀请包括港澳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含50多名主要发达国家院士(含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0多名海外名师、名家、名医、名匠、名人来粤短期开展交流合作。2022年还首次开展粤澳青年人才双向交流项目,推动打造区域人才发展共同体。

最贴心的是,港澳人才通过各地市科技部门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还可以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人员申请相应期限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让港澳人才在粤生活更加便利。

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 天天要闻

香港维港两岸景色。新华社

02/

全国率先实现

省财政科研资金“过河”使用

“‘资金过河’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对香港科技界是一支鼓舞人心的强心针。香港具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素质科技人才、40多位在港的两院院士、高度国际化的优势,且科研体系与国际接轨,实现‘资金过河’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在国家科技建设的作用。”时任香港创新及科技局(现更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杨伟雄曾这样公开表示。

在2018年中央财政经费分四批实现“过河入港”后,广东“科创12条”明确提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面向港澳开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项目等。

一个月后,广东就出台了关于支持港澳机构参与或牵头承担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规定,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2019年7月30日,首笔由香港科技大学承担的广东省省级科研项目财政资金316.96万元顺利拨付到香港。随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

2021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广东还对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的规定进行修订完善,加强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为提高资金过境效率,广东省多部门合力优化资金过境税收备案手续、精简办理流程、提高汇款效率,形成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

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 天天要闻

南都制图 林泳希

03/

港澳科研人才纷纷“过河”

牵头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

在省级财政资金“过河”的同时,澳港科研人才也纷纷“过河”,投身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来,深化香港与广东、与国家的科技合作。这当中,同样离不开广东“科创12”条积极创造的各种更为开放、更为顺畅、更为优厚的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的环境。

按“科创12条”规定,广东制定出台了《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配套政策,对资金过境港澳使用和港澳科研机构申请广东的科技项目作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

如此一来,在全面突破过去受限于资金不能直接拨付到港澳跨境使用的同时,还着力解决了“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少有牵头或独立承担广东科技重大项目”的问题。

据省科技厅介绍,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已先后对港澳开放,共支持港澳地区单位牵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项、参与28项,涉及广东省级财政资金总投入超10亿元;9家港澳单位成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依托单位,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超2000万元。

过去数年来,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如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项目2021年就获得科技部“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研发项目”的立项批准。

截至2022年2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牵头承担了96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其中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了86项、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了10项。

04/

共建共享科创载体和平台

吸引大批港澳科研人才来粤创新创业

促进广东相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以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科技计划项目为契机,推进大湾区“软联通”建设外,广东还以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和联合资助计划为抓手,让粤港澳科技合作走实走深。

据省科技厅介绍,2019—2020年,广东已启动建设 2批共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来粤设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港澳共有6所高校在粤设立了10所省级新型研发研究机构。

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 天天要闻

南都制图 林泳希

据介绍,这些在粤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较多采用合资形式,一般为广东省各地市政府以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主,被引进机构以技术、人员投入为主。被引进机构围绕广东产业需求开展特色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电子通信、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承担、参与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广东省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等项目。像粤港澳光热电能源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的无镉“Blue Gaps”产业关键问题,显著提升器件性能,光效与寿命综合指标位列国际第二名。

经过两年建设,联合实验室建设成效同样明显。据统计,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共有8家港澳机构、超200位港澳专家学者参与建设。

联合实验室不仅汇集了一批粤港澳高校科研力量,还有效促进了粤港澳三方科技合作与交流。重要的是,这些联合实验室还促进了广东相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据省科技厅介绍,联合实验室集聚了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具备完备的全产业链研发实力的企业参与,如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小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 - 天天要闻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其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

除上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外,在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平台方面,广东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如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4台谱仪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600多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过200家。大湾区内珠三角地区已建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面向港澳青年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超130家。

正是通过财政科研资金过境、创新平台共建等,广东吸引了大批诸如香港大学教授支志明、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任广禹等港澳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同时,发挥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与港澳协同共建的机制优势,汇集管轶唐本忠等香港院士和一批高水平香港科研人员投身大湾区科技发展。

众擎易举,合作共赢。纵观这三年来广东协同港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展和成效来看,广东省以“ 广东所需”的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广东所能”的改革开放精神,为香港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推动产业“向实”发展,提升经济韧性和活力,再一次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

出品:南都湾区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黄侯赛因 任先博 通讯员 陈锡强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月壤归来!外媒:中国再显太空实力 - 天天要闻

月壤归来!外媒:中国再显太空实力

嫦娥六号返回器25日携带月壤顺利着陆,实现人类历史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持续引发外媒的广泛关注。  《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取回样品的国家。嫦娥六号任务的样品可能蕴藏着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线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报道指出,此次任务携带的样品是由中国国家航...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 天天要闻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今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美国圣迭戈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联盟签署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研究协议。中美双方经过充分准备,今天,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大熊猫“鑫宝”“云川”启程前往圣迭戈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续双方
托底腾飞、5米坠落!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极限挑战 - 天天要闻

托底腾飞、5米坠落!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极限挑战

快科技6月27日消息,据领克汽车官方发布,近日,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托底后高空坠落挑战。据悉,此次领克07EM-P携手中汽信科,根据真实场景设置超高难度挑战,先托底,后腾飞,再坠落,挑战时速50km/h正面应对托底测试、挑战行业首次托底+翻滚双重测试。托底:车速50km/h剐蹭底盘通过直径为150mm的刚性半球形壁障,领克...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