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2022年07月04日22:28:04 科学 1663

一、

在2021年时,加拿大官方公布的一则消息,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据相关消息表明,加拿大官方在永久冻土区域,发现了一头雌性亚成体小狼。

有意思的是,这头小狼去世的时间大概在5. 7万年前。根据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它的离世很有可能是一场意外,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无独有偶,在前几年,俄罗斯永久冻土区域也发现过一种已经灭绝的生物,这种生物的名字叫披毛犀。虽然只是一具遗体,但是它尸体的80%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据了解,这种生物大概生活在距离现在2万到5万年前。这头披毛犀的经历,与之前所说的雌性亚成体小狼相差不多,都是突然遭遇意外,遗体被封在永久冻土层中。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二、

前不久北美地区又爆出了一则重磅消息,根据这次报告的数据来看,北美地区目前在冻土层发现的同样是一头史前生物遗体,而在发现之初,该生物的大部分皮毛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通过曾经的资料了解到,这一具史前生物的遗体应该来自一头大概只有一个月大的猛犸象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其实对于猛犸象,大部分人并不陌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但是当年迪士尼所发布的《冰河时代》,主角便是一头猛犸象。

三、

猛犸象之前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它们是一种生活在寒冷气候的动物,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据说它的体重能够达到12吨。另外,猛犸象也是目前人类已知,远古生物当中灭绝时间距离人类最短的生物。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虽然多次在冻土中发现史前生物的遗体,但对于很多生物学家来说依然是一笔难以想象的瑰宝。通过这些遗体,能够非常清晰地判断出地球当时所处的环境气候以及多方面的生态系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史前生物的遗体的突然出现,对于气象学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信号,甚至可以说是地球已经在向人类发出警告。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四、

永久冻土层,顾名思义,按照地球原本的生态轨迹发展是不可能融化的。如今大量的永久冻土层融化,暴露出史前生物的遗体,这就意味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目前地球上的温度,相对于2015年之前,足足提高了5℃。而随着人类生活的继续,地球的升温状态,还在持续进行着。

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史前生物遗体出现,人类新危机? - 天天要闻

或许用不了几年的时间,永久冻土层融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到了那时对于人类又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影响?

除此之外,在永久冻土层中封存的不仅仅只是史前生物的遗体,同样还有一些来自史前的巨型病毒。一旦这些病毒在如今的地球上肆意扩散,地球的生态系统几乎不会有任何反抗的机会。换句话说,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很有可能会将地球的潘多拉魔盒打开。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号,到家!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到家!

今天,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已于本月初先后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等工作。欢迎回家致敬追梦的中国航天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 天天要闻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各获奖项目中,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关联的项目明显增加,涉及多语种智能语音、智能车联网、智慧高速、超级计算等应用场景。其中,“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