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2022年06月26日21:14:12 科学 1071

人类科学史上,做过很多实验,实验也是推动人类科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有那么一些实验,结果却让科学家们感到很恐怖。

比如说,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 天天要闻

这个实验是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一场碰撞,碰撞过程产生了“激烈火花”,同时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横空出世,提出了统治物理学界几百年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描述的是低速世界下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宇宙万物是确定的,可描述的,具有因果关系。

在这种世界观下,大自然存在着客观的自然规律,我们只需要找到它就可以描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这也是所谓的“决定论”:万物是可描述的,有规律可循的。

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确实告诉了我们这点,与我们的感知非常相符,所以大家都对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深信不疑。

以至于当量子力学横空出世的时候,爱因斯坦薛定谔的物理学界大佬都无法相信量子力学中的诡异现象,更不要说普通人,可见经典物理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

下面来具体说一下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很恐怖。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 天天要闻

长话短说。电子发射枪,带有两条狭缝的挡板,挡板后面是接收屏幕。

在人们的固有概念里,电子是实在的粒子。所以向两条狭缝发射电子时,屏幕上应该呈现两条条纹。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屏幕上呈现的是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说明电子并不是粒子,也是一种波,具有波的特性。在电子穿过两条狭缝之后,发生了干涉,才产生了干涉条纹。

紧接着科学家一个一个地发射单个电子,但干涉条纹仍旧出现,这就很不可思议了。单个电子怎么可能会出现干涉现象呢?难道电子同时穿过两条狭缝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

科学家们很聪明,他们想到了在狭缝旁边安装了探测器,看看电子到底是如何通过两条狭缝的。

这时候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当科学家试图观测时,干涉条纹消失不见了,呈现的是两条条纹。而当探测器再次打开时,干涉条纹又出现了!看起来就好像电子知道科学家正在观测一样!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 天天要闻

这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互补性原理”,认为不仅仅光子,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我们无法确定电子的位置,只能用概率去描述,只能计算出电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要想确定电子的概率,只有通过观测。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等人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诠释无法接受,因为那将意味着世界也是不确定的,不可描述的,这与经典物理中的“决定论”背道而驰。

也因此出现了爱因斯坦与波尔辩论中提出了“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 天天要闻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目前来看,“不确定性原理”占据了上风,成为主流科学界认可的理论。

不过对量子力学的探索远远没有停止,因为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没有人真的懂得量子力学。人们对量子力学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 天天要闻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美国这会儿估计正对着空气拍大腿。20多年前7000万美元就卖掉的稀土工厂,现在想花7亿都买不回来。更扎心的是,全球90%的稀土话语权攥在咱们手里,它想造点像样的东西,还得看咱们脸色。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稀土这玩意儿,听着像土里的稀罕物,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广泛的燃料适应性使其在能源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分布式发电、便携式能源装置和大型电力系统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平板式SOFC电池堆重复单元(CRU)及千瓦级电堆实物图▲ 2011~2020 年全球SO...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 天天要闻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专注AIGC领域的专业社区,关注微软&OpenAI、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和应用落地,聚焦LLM的市场研究和AIGC开发者生态,欢迎关注!全球著名媒体CNN消息,一对国外夫妇饱受18年不孕不育折磨,主要原因是丈夫患有无精症,精液中无法检测到精子,而这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罕见病症之一。在传统检查中,即使...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 天天要闻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风穿夏,寻觅清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开始变得潮湿闷热,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来。在过去10年,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仅30天,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一次。酷热还没真正开始,暑意已经蔓延。此时,寻一处清凉,成了夏...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 天天要闻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7月5日一早,雨过天晴。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门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带着家人走下大巴车,准备进展厅“探秘”——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走进“一城两都”活动的首站。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