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了,冬天咋更冷了?

2021年09月06日19:22:05 科学 1700

作者 | 唐凤


全球变暖了,冬天咋更冷了? - 天天要闻

北极变暖或为美国冬季极端天气源头。课题组供图


今年2月,一场史上最强寒流让美国能源大州大规模停电。除停电并无法取暖外,降雪、冰凌、冻雨等极端天气还让得克萨斯州总人口近一半的1400万人面临饮用水供应困难,同时食品供应链也受到冲击。


是什么造成了这场罕见的冬季风暴?全球气候不是在持续变暖吗?由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AER)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确定了此次极端天气的“源头”——受到干扰的极地涡旋。


研究人员发现,极地涡旋干扰的频率正在增加,这是导致美国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北极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增加趋势的原因之一。9月3日,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上。


越来越冷的冬天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与20世纪的7月平均温度15.8摄氏度相比,这个7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高出0.93摄氏度。


另一方面,许多中纬度地区都经历了“超级严寒”的冬季。2021年1月,西班牙全国普降大雪,10余个自治区的400余条公路受到影响,60条公路关闭。几乎同一时间,日本海沿岸多地连降大雪,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两米多,新潟县上越市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达2.26米,富山县和福井县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超过1米,均为往年积雪厚度两倍多。


不久之后,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部分地区开始遭遇冬季风暴,造成路面结冰、道路被封以及大面积停电。该国国家气象局有史以来首次在包括休斯敦在内的得州东南部地区发布“风寒警报”。而让得克萨斯州居民被迫“抱团取暖”的幕后推手却在遥远的北极。


论文合作者、希伯莱大学的Chaim Garfinkel说:“尽管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但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寒冷天气明显增加,这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矛盾。”


“一方面是创纪录温暖的北极、北极低海冰量、西伯利亚深积雪,以及复杂的极地涡旋干扰,另一方面是美国、欧洲和亚洲破纪录的寒冷,欧洲和美国的破坏性降雪。”该论文通讯者、AER季节性预测主任Judah Cohen说,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存在物理联系。


极地涡旋在“延伸”


过去30年里,北极经历了地球上最大程度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迅速上升、海冰融化、春季积雪减少、秋季积雪增加。北极相对于全球其他地区的迅速变暖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但北极的这些快速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纬度地区的天气,一直是气候科学家激烈争论的话题。


“去年冬天,得克萨斯州的严重寒潮使关于气候变化是否导致更严重的冬季极端天气的辩论升温。然而,迄今为止,鲜有研究证实气候变化与得克萨斯州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物理联系。这项研究证明地球变暖不一定能保护人们免受严酷冬季天气的毁灭性影响。”Cohen说。


此前,大多数关于北极放大效应和中纬度地区冬季天气之间联系的理论认为,这一途径要么通过波状急流,要么通过平流层突然变暖,这是对极地涡旋影响最大、最常被研究的内容。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北极变暖和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天气之间存在最紧密的联系,至少在美国,可能是源于一种不太为人所知的、较弱的极地涡旋“延伸”。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平流层极地涡旋存在一个相对较弱或中断的状态,呈现出拉伸的外观,而不是更典型的圆形外观。这些变化在卫星时代(1979年后)一直在增加。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都表明,北极地区的变化,包括加速变暖、海冰融化和西伯利亚降雪增加,都有利于极地涡旋的延伸和落基山脉以东的北美地区在冬季出现极端天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能放松


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环境、地球和大气科学教授Mathew Barlow表示:“这里探索的动力路径(从北极的地表气候变化到极地平流层,然后再回到美国地表)突出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而言,更有阻尼的急流、赤道到极点更大的温度梯度,以及对流层中更少的向上波能,有利于平流层中出现更强的极地涡旋。


然而,随着北极变暖,巴伦支—喀拉海海冰的融化使欧亚大陆西北部变暖,加上西伯利亚降雪的增加使欧亚大陆东北部变冷,导致欧亚大陆上空急流的放大更为频繁,进而引发向上大气波能增加。


在随着平流层高度增加而减弱的纬向风等条件下,极地涡旋出现伸展和波反射——在欧亚大陆上空向上,在北美上空向下。


向下波能辐射聚合导致阿拉斯加湾上空的急流向北移动,北美上空急流向南移动,以及北美东部地区冬季极端天气(寒冷和降雪)的增加。


“但所有的温度异常都是相对于其周期而言的,并不是说在北极放大效应的过程中,冬季整体上变得更冷。”Cohe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但Garfinkel表示,这项研究强调,不应该以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寒冷天气的增加为借口,推迟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


“该研究将观测分析与模拟实验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为应用新的机器学习工具提供了机会。”


未参与该研究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Dim Coumou在同期发表的相关评论文章中指出,“未来的工作应进一步解开北极与中纬度地区冷暖季节的因果关系,并特别关注极端天气。”


“我认为,更好地认识和识别这些极地涡旋变化事件,可以帮助亚洲和美洲(包括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为应对冬季极端天气做准备。它可以让我们更早预测这些事件。”


Cohen说,“我们仍然需要更好地理解造成这些事件的机制。我们下一步计划扩展建模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21-09-06 第2版 国际 原标题为《谁让美国得州“瑟瑟发抖”》)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 天天要闻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装备骨干企业。当前,中国中车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闻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1日电(吴平华 杨锦 )智汇长江首城,共享成长价值,10日,由宜宾市科学技术局、宜宾市数据局、宜宾市高铁南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长江首城宜创汇”协同创新大赛人工智能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 天天要闻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记录人:刘哲,西部油气地质勘查第六分队 / 塔里木盆地沙地浅层剖面组成员时间:2023年5月10日地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库车–民丰剖面中段那是一次平常不过的地震波剖面测线任务,我们团队负责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沿一条南北走向布点,配合卫星图像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 天天要闻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小型旋转电机作为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场景的重要动力设备,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随着电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电机生产;同时,电机的应用场景也日益多样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