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2021年09月06日18:02:13 科学 1600

点击关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编者按

还有一个多月,万众瞩目的诺贝尔奖就将揭晓今年各个奖项的得主。与往年一样,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也将第一时间为读者朋友们报道诺奖的进展。在这个9月,让我们一道回顾曾斩获诺奖的重要发现。这些科学上的突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

1953年2月的一个深夜,生物物理学家Francis Crick回到家中后,兴奋地告诉妻子,“我们好像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但即使是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的科学家,可能也不会得到家人多大的“重视”。

据Crick回忆道,妻子在很多年后告诉自己,那天说的话她一个字都不相信。她觉得Crick“总是回到家说出类似的话,所以这一次自然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但她不知道的是,这次Crick口中的重大发现并不是夸大其词,这一发现在短短数年后就让他与合作者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与分子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以及生物物理学家Maurice Wilkins找到了生命的秘密——DNA的结构模型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三名科学家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片来源: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NobelPrize.org. Nobel Prize Outreach AB 2021. Mon. 30 Aug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2/summary/>)


基因的秘密

DNA结构尚未被揭示之际,遗传学家已经发现一些小的遗传单位或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性状。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DNA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都用“基因”一词来描述这一奇特的分子。但没有人知道基因的外观、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能以极低的错误率进行复制的。

1944年,Oswald Avery通过肺炎球菌实验提出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但是这一结论在当时并不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科学界仍然普遍认为DNA太过于普通和简单,不足以为复杂的生命体储存遗传信息。而这些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人知道DNA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更不要谈它与蛋白质的关系了

尽管Crick和Watson研究的方向分别是X射线晶体学和病毒和细菌遗传学,但他们不约而同地确定分子生物学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基因”的三维结构。1951年的夏天,两人在剑桥大学相遇,拉开了揭秘DNA结构的序幕。由于他们并没有开展过DNA实验,在之后的18个月中,他们搜寻和整理了其他研究者的大量结果。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经典的DNA双螺旋结构,在几十年前并不为人所知(图片来源:123RF)

在当时,其实已经有许多研究者独立地发现了DNA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化学家Alexander Todd确定DNA的骨架是由重复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的;而生物化学家Erwin Chargaff则确定了DNA的四种碱基类型和比例问题,例如不同生物体的碱基比例不一,但A和T碱基、C和G碱基的数量总是一致。

照片“51”

有了这些零散的信息,如何把它们拼凑到一起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恰逢其时,一直研究蛋白质结构的Linus Pauling有了一个关键发现,他找到了蛋白质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结构——α螺旋。Pauling的发现直接启发了两人,他们推测DNA同样可能也具有螺旋结构。

实际上,Pauling不仅提供了思路,他也一直是两人的竞争对手,两个实验组几乎是在平行地解析DNA的可能螺旋结构。1953年,也就是Crick和Watson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那一年,Pauling也发表了自己预测的DNA螺旋结构,但遗憾的是,他构建出的是一个三链螺旋结构,与实际结构并不相符。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Linus Pauling曾两获诺贝尔奖(图片来源:Nobel Foundation,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Crick和Watson是幸运的,在他们找到正确答案之前,也曾提出过三链螺旋结构。但与Pauling不同,他们得到了一张无比珍贵的照片,即照片“51”

照片的主人是1951年加入伦敦大学学院Rosalind Franklin,她最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煤炭的特性,并随后在《自然》上发表了论文,解释了碳的电子是如何影响其散射X射线的。Franklin之后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病毒,并利用她擅长的X射线衍射成像技术,开始探索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结构。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复杂,一些生物分子,包括DNA在内都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晶体,而使用X射线照射时,射线会产生特殊的图像。通过观测图像,研究者就能大体推测晶体的结构。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Rosalind Franklin在解析DNA结构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片来源: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得益于之前在X射线领域的丰富经验,她在探索DNA结构时,很快找到了最佳呈现DNA的方法。大约花了1年时间,Franklin改进了成像步骤中的条件,并利用更加高效的方法降低了X射线散射率,成功地捕捉到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也就是照片“51”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照片51是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关键(图片来源:MagentaGreen, CC BY-SA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Franklin自身具备着很强的科学资源保护意识,她最初并没有同意Crick和Watson查看照片“51”的请求。不过,她的同事,同样对DNA方向X射线晶体学颇有研究的Wilkins悄悄将照片51和Franklin的数据一并交给了两人。而正是这一举动,让Crick和Watson肯定了他们的推测,照片中那个模糊的X结构,让他们确定了DNA应该是双螺旋,而不是三螺旋结构。

一页论文的诞生

有了螺旋骨架,剩下的就是如何将积木一个个搭上去了。这一次,他们再次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从美国来访的物理化学家Jerry Donohue在研究期间与两人共用了一个办公室,在交谈中,Donohue告诉他们,螺旋积木中的胸腺嘧啶与鸟嘌呤信息有误,当时化学书上给出这两个分子的化学结构式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模型总是会搭配不完美的原因。而后,通过调整模型上两个碱基各个原子的位置,两人终于集齐了螺旋上所有的正确配件。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Crick和Watson当年绘制的DNA结构(图片来源:See page for author,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在组装过程中,Watson灵光一现,当A和T相连,G和C相连,那么两两配对时,它们之间就能够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并且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与Chargaff法则对应起来,即A和T数量相等,G和C数量相等。通过这种搭建方式,碱基可以牢固地固定在双螺旋链上,并且围绕一根轴旋转,这种结构与照片“51”反映的结果也相符。

于是,螺旋的外观和上面的分子组成逐渐变得清晰。最终,1953年4月25日,描述这一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尽管这篇论文只有一页,但它已经足够改变后面几十年的生物学发展进程。其中他们在论文中指出,最新颖和值得关注的点就是A-T和C-G的碱基搭配原则。

他们用一页论文就拿到诺奖,只因看到一张经典照片 - 天天要闻

有了这一原则,生物学家只需知道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就能推测出另一条链的组成,DNA的复制过程也变得豁然开朗。紧接着在当年5月末,他们将基因复制的想法再次发到了《自然》上。到上世纪50年代末,DNA结构和复制理论已经能与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分子生物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正是因为这一发现的颠覆性,Crick,Watson以及Wilkins三人在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遗憾的是,Franklin于1958年因癌症去世,没能等到诺贝尔奖的颁布。

但诺奖委员会在介绍中,着重地提到了Franklin的贡献。他们认为,那张经典的照片“51”,成为了Crick和Watson解开DNA秘密的关键钥匙。这也是科学界对于这位杰出女性科学家工作的认可与纪念。

参考资料:

[1] The Discovery of the Double Helix, 1951-1953, Retrieved August 31st, 2021, from https://profiles.nlm.nih.gov/spotlight/sc/feature/doublehelix

[2] The discovery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NA - the double helix, Retrieved August 31, 2021, from https://educationalgames.nobelprize.org/educational/medicine/dna_double_helix/readmore.html

[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from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NobelPrize.org. Nobel Prize Outreach AB 2021. Mon. 30 Aug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2/summary/>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 天天要闻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CNMO科技消息】我们常说地球是蓝色星球,但其实这种颜色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会永远不变。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过去曾经是绿色的,而如果未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它们甚至可能会变成紫色。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十亿年来海洋颜色的变化过程,发现这和海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关。在3.8到18亿年前...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结晶是无定形基元有序堆积形成晶体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过程之一。结晶过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长路径,成核过程中自由能最高点对应的晶核尺寸被称为临界晶核尺寸。小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往往会在热涨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则会进一步生长成为稳定的晶体。很多情况下,临界晶核的形成是结晶...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说吧你有多久没称体重了什么?你说你看到秤上飙升的数字就会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想要晕倒怀疑是对称体重这项活动严重过敏?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天天要闻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齐都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家晴获评全...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一、形态特征龙葵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间。其茎直立生长,呈圆柱形,具有纵棱纹,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渐光滑。叶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长2.5-10厘米,宽1.5-5.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 天天要闻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69期】国 内 航 天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近日,叶培建院士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附城小学,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讲堂。这场温暖的相遇,源于叶培建院士心底的双重牵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叶院士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顾问的每一次任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无数个日夜的...
颜宁辟谣:网传简历不实,已投诉! - 天天要闻

颜宁辟谣:网传简历不实,已投诉!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