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从出师不利到重新启航

2021年09月01日23:43:21 科学 1859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了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后,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命名为“714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于1973年发射,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此前火箭搭载动物(小狗和大白鼠)进行的几次亚轨道飞行试验都已成功。但是,由于国力不足和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于1975年3月被迫取消。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真正迈上了正轨。

在我国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7年的自主研发,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并实现返回舱成果着陆,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梦幻般的序幕。随后三年时间,我国又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成功验证了载人航天的相关技术,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201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环绕地球15圈后安全返回地球,宣告了我国成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从出师不利到重新启航 - 天天要闻

航天英雄杨利伟


中国载人航天从出师不利到重新启航 - 天天要闻

神舟号载人飞船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 天天要闻

地质队日记:塔克拉玛干腹地,沙丘下出现巨大的圆形结构

记录人:刘哲,西部油气地质勘查第六分队 / 塔里木盆地沙地浅层剖面组成员时间:2023年5月10日地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库车–民丰剖面中段那是一次平常不过的地震波剖面测线任务,我们团队负责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沿一条南北走向布点,配合卫星图像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 天天要闻

电机基础标准:GB/T 14711 标准状态及修订情况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小型旋转电机作为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场景的重要动力设备,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随着电机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电机生产;同时,电机的应用场景也日益多样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 天天要闻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关键谜题?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正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该成果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科研团队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带...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 天天要闻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围绕这些样品已经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也为下一阶段开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光子器件,接连获突破 - 天天要闻

光子器件,接连获突破

新型光子设备已可以兼顾灵敏与耐用。长期以来,先进光子器件因制造困难而发展受限。近日,多所大学在光学设备制造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解决了包括设备的可扩展制造、灵敏与耐久度兼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