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2021年08月31日20:43:30 科学 1992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感谢医生!感谢邵主任团队为我做手术,感谢省人民医院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谢谢你们!”8月31日,34岁的刘先生走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准备回家。

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

7月1日,刘先生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成功接受了江苏省首例人工心脏同时也是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他腰前的背带里装着一个“心脏”控制器,通过一根电线管道连接至体内,两侧还有两块电池,这便是刘先生的“新心脏”。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表示,该技术为众多需接受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带来重生希望。

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

年仅34岁,他被确诊为终末期心力衰竭

患者刘先生29岁起常常活动后胸闷气喘,双腿也有浮肿,严重时甚至不能躺着睡觉,睡着后打呼噜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家人说,刘先生五年间住过很多次医院,每次住十天左右浮肿情况就会消失,便又与常人无异。

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

今年3月份的几次发病,让他意识到身体已超负荷,胸闷气喘症状严重到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刘先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求诊,心血管内科邹建刚主任医师接诊后,诊断其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四级,属于终末期心力衰竭,且单靠药物治疗已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于是联络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会诊,希望通过心脏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 “当时,邵主任赶到我的诊室时还穿着手术服,他看到我第一眼也很惊讶,他没想到我体型这么大。”刘先生回忆。据了解,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确定刘先生的病情符合心脏移植手术指征,但因为刘先生体重达112公斤、病情严重,及时寻找到合适的供体成为一大难题。 “一是供体紧缺,二是心脏移植采用供体心脏的重要标准是受体和供体的体重差要小于20%,对刘先生而言,就需要尽快找到至少90公斤的供体来提供心脏,不然就相当于把轿车的发动机装在卡车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邵永丰教授结合病人情况,联合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最终慎重决定采用另一种治疗方法——植入心室辅助装置。

江苏首例,国产人工心脏让他“重获心生”

入住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一段时间后,刘先生的症状稍有好转,但仍无法随意下床活动,心电监护也检测到刘先生有阵发性的心律失常,他迫切需要一个跳动有力的心脏。“怎么样也要搏一搏,他还这么年轻,我们不希望孩子走在爸妈的前面”,刘先生父亲介绍,此时,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据了解,心室辅助装置是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单台产品的售价约在10万美元左右,并已纳入医保。“心室辅助装置的需求量在国内也非常大,考虑到经济、社会因素,即使按照国内心衰病人群每年仅千分之一的人可使用本产品,年需求量也超过1万套”,邵永丰介绍,本次手术使用的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是国内首个原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植入人体内后能够有效为心衰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它的植入相当于为患者自身心脏装了一个能动心脏‘泵’,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让自身心脏得到‘休息’,同时也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灌注的目的。”邵永丰说。

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院党委书记唐金海、院长赵俊、副院长刘云等研究部署,各处室全面协调,全院上下通力合作,心脏大血管外科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患者术前准备、新技术伦理审核与准入许可工作,同时与心血管内科、手术室、麻醉与围手术医学科、重症监护室、体外循环、输血科、检验科等相关兄弟科室组成专家团队,多次开会,对术前准备、手术步骤以及术后处置进行讨论,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 6月30日下午16点,专家团队召开术前最后一次病例讨论,并就各环节进行周密部署,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7月1日上午10点,手术正式开始,邵永丰教授团队顺利为刘先生植入人工心脏,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用上了“中国心”,江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 - 天天要闻

纯国产人工心脏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希望

据了解,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对于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案就是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据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万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仅有500例左右。“由于供体稀缺、手术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体的漫长时间里不幸去世。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普及推广,将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经调查,术后部分患者原有心脏功能还可能恢复,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再将人工心脏摘除。”邵永丰说。 “出院后,我就要适应这位‘新朋友’,学会怎么和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刘先生说,身前背包里装着的像小盒子一样的就是他的“心脏”体外控制器,这个控制器还配有两块电池,每块电池可以使用6小时左右。控制器上还有一根缆线连接体内,缆线的另一端,即为安装在心脏下方的血液泵,用以代替或辅助心脏泵血功能,重量只有180克。“将来,我只要确保电池不断电,缆线不断联,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刘先生说。 据了解,患者刘先生植入的是江苏省内第一例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其设备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创下国内四个“唯一”——唯一纯国资企业生产;唯一自始至终医工结合;唯一国内原创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唯一全套产品国内研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王子杰 通讯员 何雨田 万莉 李洁银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 天天要闻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将迎来连绵数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因此民间把这段降雨时期称之为“梅雨”,也叫“黄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特点,很容易导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 天天要闻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记者5月14日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闻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华山风光秀丽,岩溶地质景观丰富。近日,专家经过调查,发现金华山上还有丰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罗店镇鹿田村公路旁,竖立着一块“腕足类化石点”的牌子,在这附近山体上,地质专家发现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动物是一类古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这套地层主要是二叠纪早期,距今2.8...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 天天要闻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5月13日,作为“长三角地区5·12防灾减灾宣传周”重量级品牌活动之一,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新时代城市安全与应急...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 天天要闻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编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灾害无情,但正确的逃生避险方法是我们的有力武器。当灾害来临时,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云南网推出应急科普专栏,和大家一起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灾避险能力。 突如其来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时间就是生命,自救至关重要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