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心”再创生命奇迹!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完成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2021年08月31日20:43:19 科学 1493

我院心脏外科王春生主任、孙晓宁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完成了一例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胡女士已顺利出院。短短5个月内,我院心脏外科已完成7例人工心脏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居国内第二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火箭心”再创生命奇迹!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完成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 天天要闻

接受手术的胡女士体重只有37公斤,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多年,胡女士的心脏的射血量不足,导致其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近几个月,进入心衰的失代偿期阶段,心功能会迅速恶化,不仅透不过气来,肝肾功能也迅速恶化,进入到终末期心衰的阶段。胡女士面临的治疗难点在于不仅药物无效,因为群体反应性抗原过高,如果做心脏移植的话很可能会发生排斥反应,因此也不能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她辗转多地求医,得知人工心脏是最后的希望。

我院心外科团队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华东地区首例心室辅助装置“中国火箭心”——HeartCon植入终末期心衰患者体内的移植手术。这标志着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治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胡女士之前,心外科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6例“中国火箭心”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团队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面对胡女士病情重,体重轻的特点,体重轻的病人心排量的需求较低,而人工心脏的最低输出量会超过病人的需求,术后给人工心脏心功能的维护和调整,出入水量的平衡带来挑战。团队决定迎难而上,经过充分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在麻醉科郭克芳副主任,在体外循环赵赟副主任医师,手术室查婉君,杨玥护士的配合下,成功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手术过程很顺利,针对患者体重轻,肝肾功能凝血机制较差的情况,胡女士术后由重症医学科罗哲副主任和郑吉莉、陈轶洪护士长的监护团队进行24小时接力看护,董丽莉副主任医师以心超精细高超的评估,指导监护精心调整用药,克服了康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在护理团队精心照料下,机器运行平稳,患者状态良好。

与传统的心脏移植相比,心脏移植是给患者置换一个全新的心脏,而人工心脏辅助装置则代替左心室的工作,保留病人的右心室的功能,需要注意平衡左右心室的功能,因此需要强大的重症医学的综合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各学科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

“中国火箭心”再创生命奇迹!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完成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 天天要闻

根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心血管病患者的人数约为3.3亿,其中心衰患者为890万人,并且患病率持续增长,心衰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心脏移植。尽管心脏移植的数量也在持续上升,但是依然无法满足我国庞大的心衰患者群体。由于心脏供体的严重不足,大部分终末期心衰患者根本无法接受心脏移植的治疗。在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这部分患者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的到来。人工心脏无疑是患者绝望黑夜里的一道曙光,亦是心衰患者治疗的最后一战。

“中国火箭心”再创生命奇迹!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完成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 天天要闻

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是一个可以帮助患者虚弱的心脏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一个装置,但它并不是代替患者的心脏,而是分担了部分心脏的工作。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既可用于在合适供体心脏出现前的短暂治疗,也可以永久使用。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有充电和电池两种运行模式,患者白天活动的时候可以使用电池,在患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再将人工心脏辅助装置进行充电。近年来,随着植入左心辅助经验的积累,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治疗结果越来越好,1年生存率已达到90%。

“中国火箭心”再创生命奇迹!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完成国内最小体重的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 天天要闻

随着中国人工心脏的研发,中国人工心脏的时代也即将到来了。此次胡女士植入的“中国火箭心”是我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它属于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性心脏辅助装置和全人工心脏,不仅是心脏移植的附属手段,对于像胡女士这样不适于心脏移植、心功能又无望恢复的晚期心衰病人,长期应用心脏辅助装置治疗将是最后的希望。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 天天要闻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将迎来连绵数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因此民间把这段降雨时期称之为“梅雨”,也叫“黄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特点,很容易导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 天天要闻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记者5月14日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闻

@婺城人,发现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华山风光秀丽,岩溶地质景观丰富。近日,专家经过调查,发现金华山上还有丰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罗店镇鹿田村公路旁,竖立着一块“腕足类化石点”的牌子,在这附近山体上,地质专家发现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动物是一类古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这套地层主要是二叠纪早期,距今2.8...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 天天要闻

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5月13日隆重开幕:科技赋能应急,创新驱动未来

5月13日,作为“长三角地区5·12防灾减灾宣传周”重量级品牌活动之一,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新时代城市安全与应急...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 天天要闻

应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么办?这些知识get一下

编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灾害无情,但正确的逃生避险方法是我们的有力武器。当灾害来临时,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云南网推出应急科普专栏,和大家一起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灾避险能力。 突如其来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时间就是生命,自救至关重要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