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胸痛,检查不出病因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你可能误诊了

2021年06月07日23:37:06 科学 1598

自古以来,所有人都惧怕疾病,一旦生病既伤财又伤身,但绝大多数人只要能在早期发现并确诊,都可以收获良好的治疗预期。

可在现实生活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长期被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折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大家可能会说:“得病就去治啊,这么难受还不去医院岂不是找罪受”,但这些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已经去过医院,却检查不出异常所在”,然后被告知可能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

曾经有一个患者,不仅被症状折磨,更饱受家人怀疑,当时是2020年4月份左右,患者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拨打120,被送入医院,但当血压心率心电、心彩等检查都做完后,都显示没有异常,但症状依然时不时出现,患者自己并不甘心,又去心内科做了几次检查,但结果都大同小异,最后被告知可能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随后听从医嘱回家调养,可过了半年依然不见好转,家人开始认为他是在装病或是自己幻想出来的病,因为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基本没有什么压力。

长期胸痛,检查不出病因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你可能误诊了 - 天天要闻

因为“不是”,所以“是”,真的准确吗?

如果单看诊断本来并没什么,但我们仔细想一想确诊流程:“患者因为症状折磨去医院看病,然后医生根据症状看出一些检查,患者做完后发现一切正常,然后医生想象了写下了神经官能症”,这种诊断更像是一种妥协,因为不是最开始怀疑的XX,所以就是XX。

如果说当相关检查(心电、心彩、CT等)全部正常后,可以排除一切风险,那么这种排除法并没什么,但关键在于“这些检查无法全面探知患者身体”,头痛看头、脚痛看脚的年代早已过去,患者的异常症状很可能来源于其他部位,不是检查不出来,而是检查没做对。

长期胸痛,检查不出病因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你可能误诊了 - 天天要闻

为什么说“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很多都可能被误诊了?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患者往往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但却有着实际存在的临床症状,而且种类较多。

这类疾病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患者长期处于高压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当中,再加上经常熬夜应酬,平时压力较大,并且还有少部分人性格存在缺陷,容易胡思乱想、情绪波动较大,长期如此会使得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影响全身血液供应。

老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这类疾病的治疗关键不是医生,而是患者自己,医生除了能开一些抗抑郁的药外,剩下的都需要患者自行调整,理论上讲,这类疾病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当我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病机理后,都会对作息习惯和心态有所调整,之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但现实却是很多“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往往以年为单位,即使积极调整心态和改变环境作息,依然不能使异常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长期胸痛,检查不出病因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你可能误诊了 - 天天要闻


需要怀疑其他因素导致的神经紊乱!

神经的重要性,我不想过多重复,它可能影响多个脏器血管。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就是脊柱,脊柱和神经的距离非常微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颈椎脑血栓的关系,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清楚:颈椎病可能诱发脑血栓的临床事实,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颈椎刺激压迫神经,使其紊乱。

而这类被误诊的患者,不仅同样可以因为颈椎病变刺激压迫交感神经,还可能因为胸椎病变导致相应的神经紊乱,造成血管痉挛,心肌缺血的结果。

相比于真正由于情绪、高压导致的神经紊乱,这类存在脊柱病变的患者,不会自行好转恢复,反而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越演越烈,症状越发严重,最终诱发相关疾病,甚至是猝死

长期胸痛,检查不出病因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你可能误诊了 - 天天要闻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评论私信告诉我!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 天天要闻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聚焦前沿科学、产业趋势与政策创新,邀请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 天天要闻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体世界里,免疫系统就像是守护健康的“齐天大圣”,时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准打击敌人,首先得搞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来的“妖精”,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与“非我”的识别。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妖怪们变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图蒙混过关。人体里也一样,各...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 天天要闻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引言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禁区”,它占据了每条染色体的核心位置,却长期以来让我们束手无策。这片区域就是着丝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满了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结构复杂多变,让传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在此屡屡碰壁。然而,这片“禁区”却掌握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否被精确...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 天天要闻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引言人类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让我们在清晨纠结于吃什么早餐,也能驱动我们去攻克癌症、探索遥远的星辰。我们能从寥寥数次的演示中学会舞步,能进行复杂的因果推理,还能被无尽的好奇心驱使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奇迹。这种举重若轻、触类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义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