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冷门草药被互联网知识类博主深度解读,同仁堂跨界开出多种养生奶茶“配方”……眼下,东方智慧在Z世代掀起的“养生朋克”风潮中破圈生长。不过,传习中医药文化知识,还得持续跨代际,需要娃娃们参与进来,用更加年轻态的语言去完成更多形式的古今对话,并将这文明密码破解、传播、发扬光大。
医术的传递,医德的传承
中医药文化传习,从来不是刻板的理论教条,而是鲜活地生长在师徒相授、口传心授的日常里。《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在中医药文化传习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
“古时师父带徒弟时,总会从生活细节讲起,教导徒弟观察四季更迭、饮食起居与人体健康的微妙联系。”文化学者齐飞告诉记者,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随父行医,在父亲李言闻的教导下,他不仅熟读《本草经》等典籍,更常跟随父亲出诊,在田间地头辨识草药,在病患床前学习辨证施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习方式,让李时珍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历时二十七载著成《本草纲目》,对1892种药物进行详细记载,绘图1109幅,成为中医药文化的经典巨著。
传习中,生活气息满溢。“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朗朗上口的口诀,是师父们将药材特性编成的“密码”,方便徒弟记忆。在药铺里,学徒们从最基础的抓药、称药学起,通过反复称量,感受药材的轻重,就能精准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意。清代名医叶天士,自幼随父学医,父亲去世后,又先后拜17位老师学习医术。他在跟师过程中,不仅学习诊疗技术,更注重观察老师面对不同病症时的思维方式。有次一位病人咳嗽不止,多位医生用药无效,叶天士仔细观察病人的饮食、作息,发现其居住环境潮湿,遂调整用药,加入祛湿之剂,药到病除。所谓见微知著,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能力。
除了传递医术,也传承医德。孙思邈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老一辈医者带徒时,总会将这种“医者仁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在乡间行医的郎中,常常不计报酬,只为救治病患;遇到穷苦人家,还会免费施药。这种济世救人的情怀,在传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近代名医施今墨,在收徒时不仅看重徒弟的医术天赋,更强调品德修养。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弟子不仅医术精湛,更心怀慈悲,践行着医者的使命。
“小神医”如何长成
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天赋异禀的“小神医”。登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讲述了北宋名医钱乙的成长故事。钱乙出生于山东郓州,尚在襁褓便遭遇母亲早逝,父亲远走他乡行医未归,幸得姑母收养。姑父身为医者,不仅安排钱乙去私塾读书,在空闲的时间也会带着他出诊。钱乙还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对药物的知识与日俱增。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钱乙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得一清二楚。
有一天,姑父给了他一本叫《颅囟经》的专书,从此,钱乙坚定了钻研儿科的决心,开始在学习诸多经典的同时,着力在《颅囟经》的学习上,年仅十余岁的钱乙已展现出过人天赋,常随姑父出诊时,通过观察患儿面色、舌苔便能辅助判断病证。而真正令钱乙声名大振的,是他汴京治好了皇子的惊厥之症。当时宋神宗幼子突发高热抽搐,太医束手无策。钱乙奉诏入宫,面对御医们质疑其布衣身份,仍从容诊脉观色。他大胆开出含灶心黄土的药方,面对帝王震怒仍坚持“土能制水”的医理,最终两剂汤药便令皇子转危为安。此案生动验证了五行生克理论的实际效用。
“古代孩童学习中医中药,家学渊源是重要途径。”齐飞表示,许多中医世家极为重视家族医术传承,自幼便对家中子弟悉心培养。这种家学传承模式下,子弟们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药的热爱根植于心,且能系统学习家族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见解,少走诸多弯路。
除家学外,古代也有专门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刘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袒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到唐代,太医署发展更为完备,设医学、药学两部,成为综合性医疗教育机构。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药园编制,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司总务,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管制配药;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管药物栽培。药园生大都选16岁至20岁的年轻人充当,主要学习中药的分类、栽培、采集、加工、贮存、配方、禁忌等知识。在医学部,学生所学教材包括《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
从娃娃抓起
中医药文化传承始终保持着“早启蒙、重实践、寓教于乐”的特色。在当今时代,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具有深远意义。
在山东,许多学校和机构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以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为例,该校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精心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学校专门开辟了“百草园”等园区,建立起中医药种植基地。该校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校内种植中草药,并在标签上标明每种中草药的名字、药用性质。学生们亲身参与到浇水除草等劳动实践中,在与土地和草药的亲密接触中,真切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小中医社团”,定期邀请专家进校。专家们结合百草园中的药用作物,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药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相关文创作品。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不仅激发了浓厚的兴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中医药知识不再枯燥,而是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中医药文化传习从娃娃抓起,不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孩子们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有了直观感受,这有助于消除他们对中医药的陌生感和误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该校负责人表示。
此外,媒体的创新传播,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总台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特别策划少年说参与版块,让年轻人去探寻牛羊肉是否可以入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少年中医说》专注于中医药文化的寻根溯源与创新发展,通过实操演绎、专家讲解、趣味实验等一系列生动的内容,把中医药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激发年轻观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探索兴趣……这种可视化传播不仅放大了教育成果,更塑造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
从更深层逻辑来看,一代代传承赓续中,不仅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创造性对话。期待更多“娃娃”参与进来,书写中医药文化新的注脚,让千年岐黄之术在当代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更具生命力的图景。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