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
“到现在来说,我整个人都是非常激动的状态,因为有机会能够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向大家展示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5月13日下午4点许,在北京参加完一场记者见面会后,夏梦莹仍难掩激动心情。今天,她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的主角之一,和其他4位同样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小巨人”企业代表一同在台上,讲述“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故事。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图片来源国新网,徐想 摄)
夏梦莹是一位来自生物创新医药开发的科研工作者。入行以来,她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是,目前团队已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展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夏梦莹告诉南都记者,很激动能在国新办介绍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希望大家有了更多了解以后,未来更加认可国家自主研发的新型创新药物。
开发创新药物,让癌症患者得到更多救治机会
任何新药在上市获批之前,都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国际上一个有影响力的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一般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
服务于临床验证,助力科研成果走完临床开发应用的最后一步,是夏梦莹所从事的工作。她是一名90后,201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此后便投身于生物医药开发产业,现就职于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担任临床运营资深总监一职。
目前,夏梦莹已扎根新药研发一线临床科研岗位十余载,与团队一起开发了一系列创新药物。据她介绍,团队中有84%的小伙伴都是“90后”,这些年推进了150多项自主研发药物的临床研究,为超过万例的肿瘤晚期患者提供了前沿治疗机会,数十次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和国外药监局的临床核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夏梦莹直接负责的临床项目中,有4个项目已上市,其中被用来治疗胃癌和宫颈癌的创新药卡度尼利,以及被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依沃西,在多种肿瘤疾病治疗中临床效果良好,在2024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当天发布会上,当被记者问及在特定领域练就了哪些“独门绝技”时,夏梦莹大方地展示生物医药行业已取得的进展,并说道:“我们的‘绝活’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药品。”
据夏梦莹介绍,在传统的肿瘤治疗上,传统的生物单抗药物只能作用于一个关键的疾病治疗靶点,这在疗效上会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们所研发的新一代双抗药物,它可以同时作用于两个疾病关键靶点。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同时有两个途径去攻克肿瘤细胞建立的‘保护伞’。这两种途径是可以互相协作的,是一个1+1>2的方法,既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也可以提升用药的安全性,使得药物拥有治疗十几种肿瘤疾病的潜力。”夏梦莹说。
她在现场举了一个例子,公司研发的一款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双抗新药,目前已经在一项Ⅲ期关键性临床试验中,对比国际标准治疗方案,实现疗效接近翻倍。这一疗效数据公布在包括世界肺癌大会以及国际期刊上后,引发了包括产业界以及国际医学界的反响。
夏梦莹表示, “在双抗药物的研发上,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有理念到一步一步验证自己,现在已经逐步地证明了我们自己,双抗新药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拥抱ai变化,在专业上做深做精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
今年4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表彰了一批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其中广东省共有14个单位获得先进集体荣誉,包括唯品会、比亚迪、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以及夏梦莹所在的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
国新办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国新网 刘健 摄)
南都记者注意到,当天和夏梦莹一同出现在国新办发布厅的4位“小巨人”企业代表,均是表彰的对象。其中陈亮、童建喜、葛群3人获得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杨兴德所在的企业获得先进集体荣誉。他们在分享中频繁提到的关键词是垂直专注。
陈亮是一名来自江苏丹阳农村的企业创始人,现为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过去15年里,他专注为中国机床装备上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打破了换刀机构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的状态。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扎根企业材料研发一线18年,带领团队累计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实现5g通信、网络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核心陶瓷器件等产品的批量应用。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他发现芯片制造和应用背后离不开电力,长时储能技术是支撑包括算力中心等发展的重要关键底座。2018年,这位“芯片老兵”跨界到了新型储能行业,希望用ai发现新材料、赋能生产线,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撑。
来自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从机加工艺师做起,深耕航天领域也有20多年,在公司主要负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总装工艺工作。他说,这种卫星像给地球装上“透视眼”,能穿云透雾,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在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以ai为代表的科技变革正在重塑着各行各业,制造业发展也日新月异。如何适应新变化、掌握新技能?几位代表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童建喜建议将目光放长远,年轻人在职业生涯前期应关注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在工作中加深专业深度。同时要接受新事物,拥抱变化,并树立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以待厚积薄发。
在葛群看来,学习新技术和适应新变化,已是必答题,是必修课程。他建议年轻人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做深做精,还要敢于迈出一步,了解ai、算法、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和自己本身职业的关联,去发掘发现一些跨界融合的创新点。
同时他提到,年轻人不应只盯着风口,而应把个人发展的坐标与国家发展方向对齐,成为时代潮流的追光者。“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业并不只存在‘热搜榜’上,而是在需要不断投入、静静攻关的地方。”葛群说。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潘珊菊 发自北京
视频:王子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