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告诫:年纪大了,宁可早晨多睡睡觉,也别在早上做这3种运动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老人退休以后,觉得时间宽裕了,早上五点多天还没亮就起床锻炼去。

家属拦都拦不住,说是“不能废了身子骨”,早起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活得才精神。

这想法听着好像挺对的,但医生看多了事,心里门儿清:年纪大了,有些事真不是早做就好,尤其早上那段时间,有些运动不但不养生,反倒是夺命的“催化剂”。

年事已高且身有旧疾者,更易遭受疾病侵袭。

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天刚亮就出门跑步。

不少老人有这个习惯,穿着运动鞋就往公园冲,沿着河边、马路边、操场跑圈,有的还挺拼,一跑就是两三公里,还自夸比年轻人都耐力强。

可医生一听这,心就凉半截。清晨是心脑血管最脆弱的时候。

那会儿血压还没稳定下来,血液也比较浓稠,交感神经刚醒没多久,心跳容易加速。

这个时候去跑步,相当于一边让心脏猛跳、一边逼着血管收缩,出事概率是平时的好几倍。

根据一份欧洲心脏协会统计报告,超过42%的晨间突发心梗案例,发生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有个共同特点:当天早上进行了剧烈运动。

中国这边也有报道,天津某小区一位退休老教师,天天坚持晨跑,那天5点40出门,6点10倒在了河边小道上,120赶来时已经无力回天。

家人觉得他身体素质好,不该这样,可就是“好身体”撑着,把风险都压住了,等爆出来,已经收不了场。

另一个很让医生揪心的,就是清晨广场上常见的那种太极或者慢动作拉伸运动。

听起来温和,动作也慢,怎么还可能出问题?关键是“温度”和“关节”这俩事。早上身体还没完全热起来,肌肉、筋膜、关节囊都处于“冷冻”状态。

特别是冬天,老人穿得多,活动还不充分,手脚一动就是“嘎吱嘎吱”,很多时候自己都没感觉,但其实软组织、肌腱、椎间盘都在“吃苦头”。

上海这边有个康复科医生说过,好几个来诊的老人,都是早上拉筋拉着拉着“腰一扭、腿一闪”,就开始疼了。

一查,有的是腰椎小关节紊乱,有的是膝关节滑膜水肿。

拉伸本身不是错,问题是拉得早、拉得猛,而且身体还没准备好,肌肉温度低,弹性差,一拉就容易拉伤。

特别是那些年纪大了还跟着视频做“高抬腿”“侧弯腰”的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关节已经不吃得消了。

要是年纪再大一点,骨质疏松比较厉害的,早上一拉,椎体都可能骨裂。

还有一个更诡异的动作,是很多农村老人喜欢的“甩手操”。

两手前后甩,幅度越来越大,有的老人甩得特别猛,腰都甩得打响声,觉得特别畅快。

这种运动于中老年人而言,着实是对其平衡感的一大考验。

人一上岁数,前庭功能会退化,本体感觉也跟着变差。早上是最不适合做这种需要“左右协调、大幅运动”的时候。

天刚亮,血糖处于偏低状态,神经传导速度也慢,稍微一晃头、甩胳膊,脑子就容易供血不足。

北京一位60多岁的大爷在公园做甩手操时突然摔倒,头磕在水泥地上,当场昏迷,后来被诊断为急性颅脑损伤。

医生分析说,是动作突然加速,导致短暂脑供血不稳,加上地面有点湿滑,失衡了。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个动作的“反重力特性”,就是人在甩胳膊、晃腰时,身体的核心稳定性是必须时刻在线的。年轻人能补得上,老人补不上,就摔了。

问题不是甩手、拉筋、跑步本身有错,而是做这事的“时间点”不对。

清晨,尤其是5点半到7点之间,人体还处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切换”的敏感时段,这时候强行拉动肌肉、冲击血管,就跟在发动机刚启动时猛踩油门一样,太猛、太早,伤的就是最核心那部分。

再加上很多老人早上起床不吃饭就出门运动,空腹状态下血糖本来就低,运动再把血糖进一步消耗掉,轻则发晕,重则低血糖昏迷。

特别是一些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清晨不吃饭直接锻炼,等于主动去“撕开”身体的防线。

也有些人会带个小饼干以为能防万一,其实没那么简单,糖的吸收也要过程,真低血糖了,哪怕一片面包也救不了你。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的,是早上的空气质量问题。

城市里的空气清晨并不是最好的,那时候风力小,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沉降在地面,尤其是冬季雾霾多的地方,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特别高。

很多老人觉得早上空气“清新”,其实只是温度低、风小,污染物没被吹走罢了。

长时间在这种空气中跑步、深呼吸,不但吸进去一堆颗粒物,还容易刺激气管,诱发慢阻肺、哮喘、支气管炎等问题。

医生建议的办法反倒很简单:年纪大了,早上可以慢慢起来,醒了之后赖赖床,再起身活动一下手脚,吃点早饭,等太阳出来了、身体热了、血压稳了,再去公园溜达、压压腿、慢慢走。

像早上七点半之后到九点之间,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时段,那时候心率逐渐恢复平稳,血压不会那么剧烈波动,大脑也清醒了,动作配合度高,摔倒、拉伤的风险小了很多。

很多老人其实有个误区,觉得越早锻炼越养生,但忽略了一个事实: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不是时间越早越有活力,而是恢复越慢、适应越慢。

清晨时的身体状态,实则是一天之中最为“脆弱”的时段。这时候不补觉、不休息,反倒强行去锻炼,真的不如多睡半小时,让身体自己调一调节奏。

是不是所有早上锻炼都不适合老人?有没有一种运动,是早上做反而能帮老人“激活”身体的?

这个事说得细一点,医生其实不反对老人早上活动,但得选对方式。

那种剧烈的、有快速转换方向、有心率大幅波动的运动是不推荐的。

但像轻度拉伸运动、原地慢走、站立平衡练习、闭眼踩线、踮脚尖这些“微动作”,反倒是早上醒来后最适合做的。

特别是原地走步,不需要太多空间,脚踩地能刺激脚底神经末梢,传递到中枢系统,有利于唤醒大脑、改善脑供血。

运动不是错,但错的时间和方式,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老人想健康,不在于早起多么勤快,而在于动得对,动得安全。有时候,不如多睡一会儿,让身体自己醒过来,再出门,也是种智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晓光,欧铸伟.老年人晨练中的常见误区及其规避[J].武术研究,202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