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庄辉出生于浙江奉化一个普通家庭。1961年,他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毕业,怀揣“为祖国人民健康奋斗”的信念回到祖国,开启了长达六十余年的医学科研之路。
初到中山医学院任教,庄辉便亲眼目睹了肝炎在国内广泛流行,却缺乏有效诊治手段的严峻现实。不少患者因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期,农村地区更因简陋输血条件而频频出现交叉感染,令人痛心。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他,也悄然埋下了他投身肝病防治事业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庄辉三次前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传染病参比实验室研修。面对国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充足的资源,他却坚定选择回国。“中国的肝病问题,必须由中国科学家来解决。”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了他毕生的信条。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带领团队在简陋实验室日夜鏖战,大年初一仍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穿梭于校园,为攻克病毒性肝炎的难题争分夺秒。
1986年,新疆爆发原因不明的肝炎疫情。庄辉临危受命,带队奔赴疫区。在和田、喀什,他顶着40多度的高温走村串户,白天入户采样,夜晚在临时实验室分析数据。连续72小时未曾合眼,他靠咖啡提神,坚持一页页翻阅病例,一张张筛查电镜图像。
某个凌晨,实验室突遇停电,庄辉举着手电筒完成关键步骤,最终从患者粪便中捕捉到清晰的病毒颗粒影像。正是这张电镜图,让他首次确认了戊型肝炎病毒及其经污染水源传播的路径。
这一发现平息了疫情,也让中国在全球戊肝研究中站上了领先位置。而庄辉团队研发的诊断试剂将戊肝检出率从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1985年,河北固安县爆发一场源头不明的群体性肝炎。庄辉带队实地调查,最终查明祸根:单采血浆过程中设备共用,导致丙型肝炎传播。他据理力争,推动将丙肝筛查纳入献血标准,为《献血法》颁布奠定基础。1998年,该法出台,输血后丙肝感染率从30%骤降至不足1%,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00年,庄辉联合全国50位专家联名致信国务院,倡议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他用扎实的数据写道:“每投入1元疫苗费用,可节省未来100元治疗支出。”建议被采纳后,中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从9.67%降至0.3%,8000多万儿童因此免于感染。
2020年,庄辉又主导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新策略,使新生儿感染率进一步压至0.1%,达到全球最低水平。
在科研之外,庄辉更是政策推动的先行者。面对乙肝药物替诺福韦酯月均1470元的高价,他连续多年向国家卫健委递交建议,最终促成2016年医保谈判,将药价降至490元,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一位农民工患者哽咽地说:“原来是攒钱等死,现在每月花顿饭钱就能活命。”
而在乙肝歧视最严重的年代,庄辉用科学为患者撑起尊严。他反复强调:“乙肝不会通过共用餐具传播。”并推动取消入学和就业体检中的乙肝项目。曾有一名被公务员录取的乙肝携带者写信给他:“庄教授,您不仅救了我们的肝,更救了我们的心。”
在北大医学部,庄辉既严谨又温和。学生回忆:“他改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但每次熬夜指导后,都会默默塞给我们一包饼干。”
2011年,庄辉将获得的6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设立青年教师基金,培养出包括王福生院士在内的一批肝病防治中坚力量。他常对学生说:“做研究就像破案,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密码。”
2024年,庄辉提出“全民筛查+精准治疗”新策略,推广HBsAg、抗-HBc、抗-HBs三项指标联合检测,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他直言:“中国还有2800万乙肝患者,仅10%接受治疗,距离2030年全球消除肝炎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但庄辉始终相信,随着国产仿制药普及、AI辅助诊疗深入社区,“无肝炎的未来”终将实现。
如今,虽已年逾八旬,庄辉依然活跃在科研和学术一线。每周两次,他坚持出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实验室和会议室,参与课题讨论,审阅数据报告。对于年轻医生的提问,庄辉从不敷衍,哪怕是一个基础的临床指标变化,也会详细讲解背后的机制与可能的预警信号。
看着这位精神饱满、逻辑严密的老教授,不少年轻医生心中常生疑问:在几十年肝病研究与防控的实践中,庄教授总结出的“护肝之道”究竟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庄辉从不藏私。在一场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高峰论坛上,他直言道:“其实想要控制肝病,最关键的不是吃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临床上很多患者以为单纯依赖护肝药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饮食越清淡越健康、早睡早起、每天坚持锻炼等等,其实并不是这样!比起这些常见的方法,我更建议大家注意这3个关键点,不花一分钱,就能让肝脏保持光滑红润,从此远离肝病的威胁!”
其实,真正保护肝脏的关键,并不在于盲目吃药或刻意“清淡饮食”,而是在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下面这3个不花钱却极关键的生活习惯,往往比很多保健品、护肝药更能决定肝脏的健康走向。
第一:控制“隐性过劳”,别让肝脏成为长期加班的器官。
很多人以为,劳累只是肌肉疲惫,其实长期透支精力,对肝脏来说是巨大的慢性负担。肝脏负责全身80%以上的代谢任务,包括分解毒素、代谢药物、合成蛋白、调节血糖、储存能量等,每一项都是“重体力活”。若日夜颠倒、熬夜加班、情绪紧张,就会让肝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肝细胞功能减弱,甚至发生炎症。
所谓“隐性过劳”,不是靠感觉判断,而是你明明躺着不动,肝脏却一直“上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熬夜后第二天没有精神,食欲下降,眼白微黄、尿色加深、口苦口干,甚至莫名其妙的乏力,这些都可能是肝脏在报警。因此,规律作息、保持精神稳定,是对肝脏最大的保护。
第二:少碰“隐形酒精”与“肝毒性物质”,远离肝损伤的慢刀子。
很多人谈起护肝,第一反应是“戒酒”。这固然没错,但“酒精”并不只存在于酒中。许多食物和药物中含有“隐形酒精”或对肝脏有潜在损害的成分。比如:部分中成药含有酒精提取物,一些保健品、补品甚至饮料标榜滋补,但里面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对肝脏代谢系统不友好的物质。
此外,滥用止痛药、抗生素、减肥药、保肝片等,都可能对肝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毒性打击,尤其是长期服用、多药并用者,风险更高。对肝脏来说,任何“多余的化学反应”都是负担。因此,正确用药、避免无指征进补,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底线。
第三:定期筛查“肝三项”,不要等到症状出来才行动。
肝病最隐匿的一点在于——大多数早期肝损伤、肝炎甚至肝硬化,几乎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发现自己肝功能异常,往往已经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此时若是慢性乙肝、脂肪肝或早期肝纤维化,已经进入干预窗口期,若再拖延,则可能逐渐走向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年至少一次肝功能+乙肝三项(HBsAg、抗-HBs、抗-HBc)联合筛查。尤其是有以下人群:曾输血史、家族中有乙肝患者、频繁饮酒者、服用慢性药物者、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建议将肝功能筛查纳入年度常规体检。
此外,对于乙肝携带者,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坚持随访,可大大降低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而对非乙肝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免疫屏障,依然是预防的首选策略。
结语:护肝不是靠吃保健品、喝绿豆汤、吃点“清补”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生活的底层习惯中一点点纠正。让肝脏不加班、不中毒、不拖延检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肝”。如果你做到了这三点,哪怕没有吃一片护肝药,你的肝,也会比大多数人更健康。
资料来源:
[1]周礼佳.慢性肝病患者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5):4488.
[2]李红艳.酒精性肝病:了解和预防[J].肝博士,2023,(05):42-43.
[3]阎丽娟.保卫肝脏健康生活[N].山西科技报,2023-06-15(A05).
(《纪实:86岁庄辉院士,研究肝病50年,分享3个护肝秘诀,值得学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