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吐黑水的离奇遭遇
杭州市的春天,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25岁的小滕却蜷缩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双手捂着肚子。她已经疼了整整四天,痛得连饭都吃不下。这不是她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折磨——从一年前开始,每逢月经来潮,她就被剧烈的腹痛缠身,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肚子里搅动。例假一结束,疼痛就神奇地消失,她咬咬牙,告诉自己:“可能是痛经吧,忍忍就过去了。”
可这一次,事情变得更诡异了。她开始呕吐,吐出的不是胃里的残渣,而是黑乎乎的液体,像极了电影《周处除三害》里陈桂林吐出的“不干净的东西”。小滕吓坏了,家人也慌了神,赶紧把她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一次,她下定决心:“不管是什么毛病,我得弄清楚!”
在医院,一位名叫黄佼的医生接手了她的病例。黄佼是风湿免疫科的副主任,擅长破解疑难杂症。他听完小滕的描述,又翻看了她厚厚一叠检查报告,眉头微微皱起。突然,他做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晒尿!”小滕愣住了,家属也一脸茫然。晒尿?这是什么操作?
半个小时后,小滕的尿液在阳光下变成了酱油色。黄佼的眼神亮了起来:“果然不出我所料。”原来,小滕得的不是普通的痛经,而是一种发病率仅五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也被称为“吸血鬼病”。
小滕的故事:从“痛经”到绝望求医
小滕今年25岁,是杭州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她的生活原本简单而充实:白天忙着写创意方案,晚上追剧、刷短视频,周末和朋友喝奶茶、逛街。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同事们都说她像个“瓷娃娃”。但这个“瓷娃娃”却有个藏不住的秘密——每个月,她都会被腹痛折磨得死去活来。
起初,她以为这是每个女生都会遇到的痛经。她试过喝红糖水、贴暖宝宝,甚至硬着头皮吃了止痛药,可一点用都没有。疼痛像潮水一样准时袭来,有时疼得她满头大汗,连站都站不稳。例假一结束,疼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松口气,心想:“熬过去就好了。”
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越来越不对劲。腹痛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有时还伴着恶心、胸闷,甚至发热。她开始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于是跑遍了杭州的大小医院。胃镜、肠镜、小肠CT……她做了无数检查,结果却让人崩溃:一切正常。有的医生安慰她:“可能是压力太大,别太紧张。”还有医生怀疑她有心理问题,建议她去看看心理科。小滕气得想哭:“我疼得要命,怎么可能是心理问题?”
一年来,她的生活被这场“痛经”彻底打乱。工作时疼得写不出字,约会时疼得只能取消,朋友聚会也常常缺席。她开始害怕每个月的到来,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中了邪”。直到那天吐出黑水,她才意识到:这绝不是普通的痛经。
黄佼的“神操作”:晒尿揭开真相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小滕的病例被转到了黄佼手中。黄佼是个50出头的医生,头发微白,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看起来儒雅又沉稳。他在风湿免疫科摸爬滚打20多年,见过的疑难杂症比许多年轻医生见过的病人还多。小滕的病例一到他手里,他就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他先是详细询问了小滕的病史:腹痛跟月经周期高度相关,每次发作持续三四天,伴有发热、胸闷,还吐过黑水。接着,他检查了小滕的体检报告,发现她有轻微的低钠血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这些线索像拼图一样在他脑海中拼凑起来,让他想起了几年前接手过的一个病例——一个20多岁的女孩,也是反复腹痛,最后确诊为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会不会是这个病?”黄佼心里有了初步判断。为了验证猜想,他让护士取了小滕的尿液,放在阳光下暴晒。不到半小时,尿液从18分钟后,尿液从无色变成了酱油色。黄佼点点头,对家属说:“确诊了,是卟啉病。”
小滕和家人一脸震惊:“卟啉病?那是什么?”黄佼耐心地解释:“这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只有五万分之一,也叫血紫质病,或者‘吸血鬼病’。它是因为体内合成血红素的酶出了问题,导致代谢紊乱,卟啉堆积在体内引起的。”
随后,黄佼安排了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诊断。小滕接受了对症治疗,腹痛逐渐缓解,困扰她一年的噩梦终于结束了。
“吸血鬼病”:美剧里的常客
听到“吸血鬼病”这个名字,小滕忍不住笑了:“这不像是恐怖片里的东西吗?”黄佼也乐了:“其实,它在医学类美剧里可火了。《豪斯医生》里,豪斯就诊断过好几次卟啉病;《实习医生格蕾》里也有类似的病例;还有《夜班医生》,都拿它当过剧情亮点。”
卟啉病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人体需要合成血红素(血液中负责运氧的成分),而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如果某种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血红素合成就会受阻,中间产物卟啉堆积在体内,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病有遗传因素,但也可能被外界诱发,比如月经、妊娠、某些药物(像酒精、巴比妥类药物、雌激素等)、感染、应激,甚至节食减肥导致的热量不足。
黄佼补充道:“小滕的病很可能跟月经有关。经期激素变化会诱发卟啉病发作,所以她每次来例假就疼得要命。”
为什么这么难确诊?
小滕忍不住问:“既然晒尿就能查出来,为什么我跑了那么多医院都没发现?”黄佼叹了口气:“这病太罕见了,很多医生一辈子都碰不上。而且它的症状太像其他病——腹痛可能是肠胃问题,低钠血症可能是肾病,精神症状还可能被当成心理疾病。”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数据,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误诊率极高,平均确诊时间长达7年。很多患者被误诊为阑尾炎、肠梗阻,甚至精神分裂症。黄佼说:“小滕算幸运的,才拖了一年就查出来了。”
更麻烦的是,这病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比如用血红素制剂补充缺失的成分,或者用葡萄糖液纠正低钠血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避免诱因,才能控制病情。
这些症状,你有吗?
黄佼特别提醒,卟啉病虽然罕见,但有些特征很明显,值得大家警惕:
- 周期性腹痛:尤其是年轻女性,腹痛跟月经周期相关,经期前后加重,止痛药无效。
- 尿液变色:尿液在阳光下暴晒后变红或酱油色,这是最典型的诊断线索。
- 皮肤光敏感:晒太阳几分钟就觉得刺痛、瘙痒,甚至起水疱。
- 神经症状:焦虑、失眠、幻觉,甚至癫痫发作。
- 低钠血症:常伴有恶心、乏力、头晕。
“如果有这些症状,尤其是腹痛反反复复查不出原因,一定要尽早就医。”黄佼叮嘱道,“别像小滕一样,拖了一年后才确诊。”
小滕的新生活:从恐惧到释然
确诊后,小滕开始了治疗。黄佼给她开了血红素制剂和葡萄糖液,同时叮嘱她避免诱因:别喝酒,别乱吃药,保持规律饮食。两周后,她来复查,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我已经一个月没疼了,感觉像重生了一样。”
她还跟黄佼开玩笑:“我以前觉得自己像中了邪,现在想想,‘吸血鬼病’这个名字还挺酷的。”黄佼哈哈一笑:“你这心态好,保持下去,预后肯定不错。”
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的研究,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如果早期诊断并规范管理,患者能正常生活,甚至寿命不受影响。但如果延误治疗,反复发作可能损伤肝脏,甚至诱发肝癌。
写在最后:健康无小事
小滕的故事让人感慨:一个25岁的女孩,因为一场“痛经”,经历了无数折磨,最后却查出“吸血鬼病”这么离奇的病因。这提醒我们,身体的任何异常都可能是求救信号,别轻易忽视。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有些病不会自己好。像小滕这样,及时求医,遇到像黄佼这样经验丰富的医生,才是转机。健康这件事,永远值得我们多一份关注。
所以,下次你或身边的人有查不出的毛病,别放弃。也许,答案就藏在一次简单的“晒尿”里。
参考资料
光明网:《25岁女生每月“痛经”,医生让她当场晒尿,一查竟是“吸血鬼病”!》,2024-03-25。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19。
《柳叶刀》(The Lancet):Porphyri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2020。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卟啉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