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死亡人数逐渐增多!医生警告:这3类高蛋白食物,还是少吃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这几年,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在慢慢往上涨,尤其是在一些年龄偏大、饮食结构偏肉类、高热量的地区表现得更明显。

大部分人总以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腌制食品,癌症就不会找上门。

可问题不光在有没有致癌物,有时候吃得太多、吃得太精、吃得太偏,尤其是高蛋白的摄入方式出错,反而成了身体最大的负担。

肾脏作为全身代谢废物的处理工厂,一旦蛋白质摄入超量,它得先出力去处理氮代谢产物,长期被逼着高负荷运行,损伤就在这时候悄悄发生了。

不少人把高蛋白饮食当成“健康”的象征,觉得多吃点肉、奶、蛋、粉,身体就更强壮,肌肉也能起来,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被商家鼓吹得很紧张,每天非得补足蛋白。

问题是,蛋白质不是多多益善的营养,它需要依赖肝脏合成,肾脏排泄。

尤其是动物来源的蛋白,代谢之后会产生大量含氮废物,比如尿素、肌酐、尿酸,还有胍类代谢产物,这些统统都得靠肾小球过滤,再由肾小管重吸收或排出。

一旦摄入超过肾脏的处理能力,压力就一点点堆上去。

像红肉类蛋白,是最常被忽视的危险因素。红肉不光蛋白含量高,它的嘌呤含量也不少,

尤其是牛肉、羊肉、猪肉这类脂肪和蛋白都高的肉类,吃进去之后在消化道中被快速分解吸收,再进入肝脏代谢阶段,接着产生大量氨和尿素,最后流向肾脏排出。

尤其是对那些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囊肿的人来说,红肉摄入多了,相当于在原本已经受压的肾组织上继续加码,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细胞异常增殖风险增加。

再来看第二类高蛋白来源,就是浓缩型蛋白粉、乳清粉、代餐粉这类看上去很现代的“营养补剂”。

这类东西本质上是把蛋白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出来,经过工业浓缩处理,蛋白纯度非常高,有的产品每100克含蛋白超过80克,远超自然食物。

吸收速度也非常快,摄入后短时间内血氨水平上升,直接加重肝肾负担。很多人用它来健身、减肥、补身体,却不知道自己是在拿肾脏做代价。

肾脏对高浓度蛋白并不具备长期适应能力。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本身基础代谢功能就差,

比如老年人、慢病患者、肾功能临界值偏低的人,在没有监测的情况下大量摄入这种蛋白补剂,反而容易引发急性肾损伤。

蛋白粉摄入过多还会改变体内的酸碱平衡。动物蛋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比如磷酸盐、硫酸盐,这些需要肾小管主动分泌排出。

如果排不干净,血液偏酸,会影响骨钙代谢和电解质平衡。而酸性环境本身也是刺激肾脏细胞慢性炎症的因素之一。

很多肾癌患者在早期并没有疼痛、没有明显尿异常,但等发现时肾组织已经出现结构破坏,常常与这些长期“高负荷酸毒”刺激有关。

再来就是加工类高蛋白食物,这个才是最被低估的威胁。像香肠、培根、腊肉、鸡肉干、鱼丸、火腿这些,看着是肉,实际含有大量添加剂。

尤其是亚硝酸盐、磷酸盐、丙二醇、人工香精、保水剂等。这类物质不仅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还会在体内参与成瘤反应。

有研究指出,亚硝酸盐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属于明确致癌物,对肾组织有直接毒性。

加工肉类的另一个问题是其盐含量极高。高盐饮食本身就会促使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是肾脏疾病的头号风险因子。

血压一高,肾小球内压也高,血管容易破损、硬化,形成高滤过状态。再加上蛋白负担,整个肾单位几乎没有恢复空间。

盐还会影响肾脏的水钠平衡调节机制,导致间质水肿和慢性缺血,更容易触发肾实质的结构性变性。

除了这三类食物,还有一点值得说,那就是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是非常消耗肾血流的。肾脏每天处理的血液大概是180升,其中绝大多数是为了清除代谢废物。

蛋白吃得越多,这个处理过程越频繁。长期这样下去,不但让肾脏老化加快,还会加剧微血管的内皮损伤,诱导细胞反复修复,

从而激活细胞内增殖信号路径。像PI3K/AKT、mTOR这些信号通路一旦被长期激活,就可能导致肾细胞癌变倾向增强。

不少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不该吃蛋白质了?其实不是。关键是吃得“稳”,别集中吃、别靠补剂吃、别拿肉类当饭吃,更别盲目追求所谓的“高蛋白养生”。

普通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保持在体重×0.8g就够了,老年人或慢病患者可以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到1.0~1.2g/kg,但不能超过1.5g/kg。

蛋白质的摄入要搭配足够的水分、蔬菜、低嘌呤谷物,才能形成对肾脏友好的代谢环境。

如果一个人长期吃高蛋白饮食,感觉身体没有不舒服,也没查出肾功能异常,这种情况下肾癌风险会不会低一些?有没有早期信号可以看出来?

答案是不一定低。肾脏代偿能力强,早期轻度损伤不容易被察觉。

但有一些早期信号可以作为提示,比如晨尿泡沫多且不易消散、尿液颜色深、有异味,轻度腰部不适但不是疼痛、夜尿次数增加、皮肤莫名瘙痒、血压轻度升高、食欲下降、口干口苦、乏力。

这些信号单独看都不算严重,但如果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持续超过2周,就建议去查下尿常规、肌酐、尿素氮、微量白蛋白、肾脏B超。

另外,部分肾癌早期是无症状的,查体时靠影像学发现的比例很高,B超可以初步看出肾结构变化,如果怀疑,可进一步做CT或MRI增强检查。

对于高蛋白饮食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肾功能+尿常规,特别是家族有肾病史的人,别等到尿有血、腰痛了才去查,那时候常常已经不早了。

身体的沉默往往藏着代谢系统的负荷警报,懂得看懂早期信号,比临时吃药强得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李娜.不同蛋白饮食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