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子宫脱垂多年,应急总医院“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78岁的北京市民马女士十年间饱受重度子宫脱垂折磨:漏尿、下体肿物脱出令她寸步难行,而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等8种基础病,加之心脏支架和起搏器的植入史,更让她的手术风险陡增。多家医院因超高龄、多系统疾病交织的“手术雷区”婉拒治疗,建议佩戴子宫托保守维持,但马女士不愿妥协:“我想有尊严地活着。” 最终,她辗转来到应急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欣团队为其治疗。

张欣带团队查房。 图源:应急总医院

辗转求医遇险情,多学科协作攻破医疗难题

马女士曾到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治疗,然而,术前密集检查的奔波诱发了房颤发作。病情稳定后,她依然坚持手术意愿,慕名找到应急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欣。面对患者强烈的意愿与复杂的病情,张欣没有轻言放弃:“高龄不是手术禁区,关键在于精准评估与多学科护航。”

应急总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内分泌科、呼吸科、血管介入科等专家组团攻坚,全面评估手术耐受性,精细调控血压、血糖及抗凝方案,并针对房颤、血栓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最终,张欣团队为马女士“量身定制”了创伤极小的经阴道全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封闭术。手术仅耗时1个多小时,出血不足30毫升,术后次日马女士即可下床活动。“身上轻松了,心里更亮堂了。”手术成功后,马女士激动地说。

“医疗技术有边界,但对生命的敬畏没有边界。”张欣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合并多重疾病的妇科患者日益增多。应急总医院依托强大的综合救治实力与多学科协作机制,打破“高龄=高风险=放弃治疗”的固有认知,通过精细化评估、个体化方案和全程风险管理,让更多复杂病例患者重获治疗机会。

手术后的马女士恢复得非常快。由于手术历时较短,且腹部没有伤口,她的疼痛感非常轻微。术后第一天,她就能正常饮食。马女士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张欣团队,并写了一封感谢信。

子宫脱垂应早干预,平日预防应加强盆底肌锻炼

张欣介绍,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或)后壁膨出。子宫脱垂与支持子宫的各韧带松弛及骨盆底托力减弱有关,因此多见于多产、营养不良和体力劳动的妇女,发病率为1%-4%。

子宫脱垂的症状因脱垂的程度而异。轻度脱垂者一般无症状,重度脱垂者由于韧带筋膜有牵拉,盆腔充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则症状减轻。重症患者常伴有排便排尿困难、便秘、残余尿量增加,部分患者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张欣建议,预防子宫脱垂,首先要加强女性的盆底肌肉锻炼,增强盆底组织支持力。可以通过做凯格尔运动等方式来锻炼盆底肌肉。其次,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此外,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慢性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也是预防子宫脱垂的重要措施。

子宫脱垂的治疗方法因脱垂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对于轻度脱垂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肉锻炼、放置子宫托等。对于重度脱垂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封闭术等。具体采用哪种手术方法,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张欣提醒:子宫脱垂虽非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合并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切勿因畏惧风险而放弃治疗。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多学科协作可为复杂病例提供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早评估、早干预是关键。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通讯员 彭雪征 莫鹏

编辑 彭冲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