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后喜静养和坚持运动,哪个更长寿?医生告诉你差别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65岁之后,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该多动动,还是该安静养生?

有的人觉得,年纪大了,该收收心,少折腾,悠闲一点才长寿;但也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动得越多,活得越久。那到底是该动还是该静?这里面的差别,可比想象中大得多。

有人觉得,年纪大了,身体零件开始老化,折腾太多容易出问题。不如省着点用,少跑少跳,吃吃喝喝,养养花,听听戏,反正舒服最重要。

事实也确实如此,65岁之后,肌肉流失的速度比年轻时快了1.5倍,关节的软骨层每年都在变薄,骨密度下降,血管弹性变差

这个时候如果运动过量,确实容易伤到关节、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很多人选择减少活动,把自己调成“省电模式”,觉得这样能减少身体损耗,活得更久。

但问题是,长时间“省电”,身体就真的开始“省功能”了。医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如果长期不运动,肌肉每年会流失3%-5%等到70岁之后,这个速度会更快。

肌肉减少,基础代谢就降低,身体热量消耗减少,脂肪更容易堆积,血糖、血脂、血压都会跟着出问题。

更严重的是,长期不动,骨密度下降速度更快,骨折风险大大增加,有研究表明,久坐的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风险比经常活动的人高出近50%

而髋部骨折,往往是长寿的终结者,很多老年人一旦骨折,卧床几个月,身体机能就会急剧下降,寿命大受影响。

更别说,大脑也是需要“活动”的。长期不运动,大脑的供血供氧减少,记忆力下降,思维变慢,老年痴呆的风险会增加20%-30%

有的老人喜欢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觉得这样最安全,但实际上,不爱动的老人,抑郁风险比经常活动的人高出60%

人是社交动物,长时间独处、不活动,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情绪容易低落,长寿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运动派:多动真的能多活几年?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哪怕年纪大了,也得坚持活动,才能保持活力。医学研究确实支持这个观点。

65岁以上坚持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平均多活5-7年,而且健康状况更好,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适量运动能带来的好处,几乎覆盖了老年人所有的健康隐患。

心血管健康是首要受益者,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发现,每天快走30分钟,心脏病风险可以降低35%

糖尿病控制也是一大好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如果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血糖波动会减少30%,并且并发症风险降低。

骨骼和肌肉更是运动的直接受益者。适量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肌肉方面,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的老人,肌肉力量可以增加20%-30%减少摔倒风险,提高行动能力。

更关键的是,运动还能让大脑保持年轻。运动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促进神经元连接,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老年人,大脑萎缩速度比不运动的同龄人慢30%,思维能力也更敏捷。运动还能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改善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让老年人更有幸福感。

但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

虽然运动的好处这么多,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的关节和心血管系统毕竟不像年轻人那么耐造,如果运动过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研究发现,每天运动超过90分钟的老年人,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了25%心脏负荷过大,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的概率。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应该是低冲击、适度强度、长期坚持的类型,比如快走、游泳、太极、瑜伽、广场舞等。

每天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最合适,能达到健康收益,又不会增加损伤风险。如果有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方式。

那么,65岁之后,动和静到底哪个更长寿?

单从数据来看,适量运动的人普遍比久坐不动的人活得更长,健康状况也更好。但也不能极端地认为,所有人都必须高强度运动才行。

果基础健康状况不好,或者已经有严重的骨关节问题,运动方式就需要更加温和,甚至有些人确实需要减少活动量,以免增加风险。

关键在于找到平衡,不能完全不动,也不能过度消耗身体。适量运动+适当休息,才是最健康的长寿方式

如果能做到每天有规律的运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自然会保持最佳状态,长寿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老年人每天运动多久,才能达到最佳的长寿效果?

研究数据显示,每天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是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最佳运动量。如果低于30分钟,健康收益会有所减少;如果超过90分钟,可能会增加身体负担,甚至适得其反。

运动的类型也很关键,快走、游泳、骑车、瑜伽、太极、轻度力量训练,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骨骼强度,促进大脑健康。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抗阻训练,比如使用轻重量哑铃或者弹力带,提高肌肉力量,减少跌倒风险。

但如果已经有心血管疾病、关节问题或者其他慢性病,运动方式就需要更加温和,比如散步、简单拉伸、缓慢的舞蹈等,避免过度负荷。

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下去,健康长寿的概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涂化亮.不同运动方式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