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干咳气促、植入支架仍突发险情,反复室颤发作,广州59岁老伯在18天里接受了超过30次的电除颤,原来是患上罕见“心病”: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医护团队研究病情,对症用药,及时除颤,老伯顺利康复出院,一周后随访情况良好。
手术后仍反复室颤 24小时内电除颤21次
临近新年,家住从化区的59岁陈伯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室,陈伯已连续4天持续干咳和气促,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登门求医。
经初步诊断,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随即被收治入心血管内科一区。
入院后,由于患者病情加重,科室主任周骐团队立刻进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术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机(IABP)的支持下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术后送至心血管内科一区心脏重症监护室(CCU)24小时严密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
但术后第二天,陈伯又突发室颤,意识丧失,当班护士迅速评估患者心电图,医护团队马上抢救进行心肺复苏及电除颤,成功地稳定了老人的生命体征,陈伯随即逐渐恢复意识。谁知,当天陈伯反复室颤发作,24小时内电除颤达到21次。
确诊罕见“心病”
周骐主任刨根问底,带领主管医师熊建文紧急组织科内医护人员大查房,深入研究陈伯的病情。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确诊陈伯患上了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TdP)。
周骐介绍,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特点是心电图主波方向沿等电位线向上或向下波动而近似扭转的独特心电图表现。这种心律失常常常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发展为室颤致死。
陈伯的情况并不稳定,频繁出现室颤,在短短的18天里,接受了超过30次的电除颤。每次除颤后都会感到明显的灼伤和疼痛。
“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室速需要降低心室率,而该类型的室速刚好与之相反,需要提升心室率才能够控制室速发作”,周骐带领熊建文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对尖端性扭住心律失常的治疗进行深入解剖后完善治疗方案,应用大剂量硫酸镁静脉注射,异丙肾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13天后 室颤不再发作
由于病情罕见,在周骐主任团队努力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熊建文医生每天耐心地与患者家属汇报病情,及时沟通、解释治疗方案和病情,正确的调整治疗方案,吴小平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参与病情研究会并针对性开展业务学习,三餐定时喂饭、喂药、擦身,细致地做好每一次护理,时刻关注着患者每一分一秒的心跳。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陈伯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第9天撤除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减量停用药物,从每天发作4-6次室颤减少到0-1次。
到了第13天晨交班,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患者再也没有出现室颤,生命体征也逐步趋向平稳,全科医护人员都为此欢呼雀跃,家属也重燃了希望。
之后,陈伯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转,“护士照顾了十多天,每天都给我喂饭,擦身,有些护士我都没能叫得出名字。在我生命垂危的时刻,是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机会。”陈伯说。
出院后第3天,护士进行了电话随访,第7天,患者回到科室复诊,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复诊时,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生命体征稳定,不再出现室颤发作。复查心电图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患者康复进程顺利。
周骐带领医护团队再次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殷切嘱咐陈伯和家属,出院后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同时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郭远雯 南五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