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既方便又省心,我重度营养不良之前经常吃


坐在医生面前的女生小灵,今年五一前从某一线城市回到家乡四线小城发展。小灵28岁年纪,大学毕业后就去大城市辛苦打拼了5年,社会历练让她有都市丽人的风范,不过医生看来,面色黄白不均,头发枯黄稀疏,眼睛黯淡无神,双手冰凉水肿,舌苔淡白黏腻,脉象浮滑,整个人阳气缺失厉害。


用现代医学术语概括,小灵的病症是典型的“营养不良。从大城市回到家就开始调养,至今4个多月仍气色不大,且伴有四肢冷痛、月经不调、痛经难忍、失眠易醒、心悸心慌、胸腹不适等问题。

小灵从饮食上提供了一个脉络:从大四实习开始,就初步接触预制菜,当时还觉得方便省事,在大城市几年,绝大部分用餐是点外卖,很少自己做饭,以预制菜为主的外卖食品统治了她的消化系统。不过在省事的同时,营养不良出现了,日积月累变成顽症,把她折腾得不轻。


营养不良的中医调理,需用药缓调、巧治,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用猛药反而会坏事。医生在开好几剂药后,叮嘱几个注意事项,同时也想就预制菜谈谈个人看法。

预制菜这两年高频出现在媒介里,它是一个引进西方饮食做法,嫁接到中国人饮食上的餐饮工业化理念,从我国烹饪协会公布的标准看,有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几个预制大类,品种较多。


预制菜无论是生产工序上的生制或熟制、生产阶段上的成品或半成品、食用流程上的加热和进食,突出特点是“快”——去餐厅点餐,三五分钟内就可上桌,在公司或家里点外卖也是一样,极大方便了各类打工人。

其实预制菜还有三大优点,是传统中餐无法比拟的:


一是量产,小灵所在的大城市汇聚了全国的美味,但外卖换过几家店,同一道菜是同一个味道,可推断是同一家预制菜供应商。量产的一大好处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

二是配方相同,小灵有时出差外地,发现舌头已适应预制菜味道,过年吃纯正家乡美味反而不习惯了。

三是储存时间长,预制菜的精髓在“预”,为延长保存期,确保加热时多汁、鲜嫩,必须在冷冻、防腐上下大功夫。


近期一些媒体报道预制菜出现在中小学午餐的消息,很多家长表示担忧。从医生角度看,预制菜确实有优点,但如果面向中小学生,要解决三大疑问、三大硬伤、三大后遗症。

三大疑问:

1、预制菜营养价值高不高,能满足中小学生身体发育要求吗,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2、预制菜是否新鲜,整个采购、仓储、加工、生产、配送、供给、发放是否让人放心?这是最不托底的问题。

3、预制菜为了解决存储问题,基本含有大量添加剂,中小学生经常接触影响多大?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大硬伤:


预制菜是西方国家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研究的新式饮食,先不论它是否适合我国各地明目繁多的餐饮文化,也不说它是否有煎、炒、炖、烩、炝、卤、卷等诸多手段,更不说它用几十年时间摧毁了英国曾引以为傲的美食体系,单是我们的近邻日本,虽然预制菜非常普遍,但从报道看,不会流向学生群体。

原因是预制菜有三大硬伤:

1、预制菜原料,很难达到现炒现制的新鲜度,用什么提鲜、保鲜,不需多说。


2、营养有流失,越是时间长流失越多,特别是维生素类、矿物质类非常明显。

3、预制菜油盐、添加剂是流水线式的定量配制,是否适合孩子的肠胃有待探讨。

要知道预制菜应对的是中小学生迅猛发育特点,“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不是乱说的,预制菜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会出现三大后遗症:


1、营养不良,这是最直接的问题,小灵被外卖搞乱的身体,几个月都不曾恢复,中小学生可能面临的风险更不用说。

2、肥胖症主要是预制菜里的肉类,脂肪含量无法把控,大部分热量偏高,对一些学生可能合适,但另一部分人就会胖起来。

3、埋下慢病隐患,为了便于储存,预制菜里的钠盐含量通常偏高一些,长期吃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风险。


还有一个事实:目前为止,预制菜只有部分省市的地方标准或餐饮行业标准,缺乏国家最新统一标准,已有的标准是2008年制定的,早已不适应需求。这意味着市场里鱼龙混杂,带来食材品质控制、添加剂合规、产品安全标准统一等现实问题。

总之,如果预制菜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降低生活成本,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而且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可以推开的。但如果面向生长发育的学生们,还是要再三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