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地引进创新产品、满足临床需求、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这是一家药企对患者最大的承诺
2023年1月1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了2022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本次调整共有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3个药品被调出目录。其中杨森中国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创新药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和淋巴瘤及白血病治疗药物成功续约。
本次调整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2967种。过去20年,医保作为中国医药市场单一最大买单方,决定了国内60%-70%的医药市场,也决定着中国老百姓药箱中药品的创新性与有效性成色。
1月8日,为期四天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在北京落幕。与前两年相比,参与本次医保谈判的药品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不乏抗癌药、罕见病药等创新类药物,并首次采用了“简易续约”“非独家药品竞价”两个新规。最终,包括杨森的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在内的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全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得益于国家医保局的各项积极政策,杨森公司的创新产品在准入医保目录后,将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来健康裨益。”杨森中国总裁郑磊女士表示。
“以患者为中心”,这是深耕中国近四十年的杨森一直秉持的理念与宗旨,持续地引进创新产品、满足临床需求、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这是一家药企对患者最大的承诺。自2017年起至2022年9月,杨森中国共有28个创新药物和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或上市;截至目前,共有31个产品已在华上市。
扎根中国的杨森,致力于变革型医疗创新,将中国的创新力量纳入全球创新体系之中。2022年12月27日,杨森启动“2023杨森中国深境计划”,宣布继续坚持“科学为本、使命为上和患者为先”的三大核心战略,以“新纵深、行深远、深层次”的三“深”引擎为发展推动力,助力学科进步、行业发展和患者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我们将继续以创新践行对中国社会的承诺,助力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帮助中国政府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郑磊表示。
2022年12月27日,杨森中国总裁郑磊女士于“深境计划”发布仪式现场致辞
推动药品可及,让患者不再等待
1976年,比利时科学家保罗•杨森博士第一次来到中国,当他成为第一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友人的同时,也开启了他的中国梦。九年后,杨森中国成立,作为强生公司的制药子公司,杨森中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制药公司之一。
近四十年来,杨森中国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健康事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至今,杨森中国共向中国引进了31款创新药品,聚焦于能够为中国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改变的六大疾病领域:肿瘤学、免疫学、传染病和疫苗、神经科学、心血管与代谢以及肺动脉高压。
保罗·杨森博士曾说过:“患者在等待!”一款创新药,往往凝结了多学科、几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将其顺利应用于临床,让患者买得起、用得到,也是药企兑现社会责任与承诺的要务之一。截至目前,杨森中国共有30个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此外,多款产品纳入各地政府指导的地方商保目录,让更多患者拥有平等享有医疗健康服务的机会。
2018年的基本医保基金支出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医保基金支出发生在医院,2018年前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为广大患者在院外就医、寻药提供了可能,也为药品可及扩宽了渠道。
早在2018年,凭借在多个疾病领域积累的患者服务经验,杨森中国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深度探索通过互联网方式,为患者提供用药知识查询、疾病咨询、门诊预约等在线医药健康服务。
在药品短缺的年代,患者等待的是救命的药品;而在新药不断推出的如今,患者等待的除了药品之外,还有一个发挥潜能、主动参与健康恢复的机会。
近些年,“患者赋能”进入公众视野。学术界对其定义是:通过个人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互动,激发患者自身最大潜能,促进患者有目的地参与实现健康目标,从而达到健康安适的结局。
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群体患者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杨森中国携手学会、公益组织等多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患者赋能项目。
以炎症性肠病(IBD)为例,根据中国疾控中心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IBD患者将突破150万人。这种疾病暂时无法得到治愈,患者只能通过药物控制炎症和维持缓解,这也意味着他们需终身用药,因此,特定引导下的自我管理是患者急需的。
2021年8月,杨森中国支持,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首个“炎症性肠病患者赋能公益项目”。该项目为患者量身定制患者赋能及互动方案,通过“我要胖10斤”炎症性肠病科普专场、患者心声交流会、主题美食直播等活动,针对IBD患者年轻化、对互联网认知高、期待加强疾病管理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数字化、激发个人潜能的交流平台。
中国首届炎症性肠病患者心声交流会
在肿瘤领域,杨森中国支持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健康中国·肿瘤患者赋能公益行”项目,深度挖掘老年肿瘤患者需求,通过搭建一站式科普平台,引导老年肿瘤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疾病管理、实现治疗目标。
在精神分裂症领域,患者按时用药难一直是治疗上的痼疾,杨森中国推动建立了基于长效针剂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社区”的一体化治疗模式。迄今为止,这种模式惠及超过8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在新冠疫情下,杨森中国将数字战略引入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医生和患者搭建了及时、高效的咨询渠道。
制药不只是一门生意,患者也不只是消费者。杨森中国推动的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满足患者治疗之外的需求,赋能患者回归生活,使之成为自己疾病管理的永动力量。
牵手本土创新药企,共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2015年开始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及之后的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的创新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土创新企业快速崛起,数千家生物科技公司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生力军。
随着中国本土研发创新实力增长,以及药企研发模式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协作型”,不少跨国药企选择与本土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合作,共同搭建医药创新研发合作新生态、助推本土创新力量融入全球研发策略和体系,共同研发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全球患者的医疗需求,这也助推创新医药行业成为中国近些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行业。
2014年,为进一步助力本土研发,强生在上海成立亚太创新中心,为优秀的本地人才和项目提供合作平台,甄选并开发有潜力的早期科研项目。亚太创新中心是强生在全球的四大创新中心之一。在强生亚太创新中心的助推下,杨森与多个本土医药企业达成了多项合作,项目涵盖创新药物、疗法的研发、临床数据产生、真实世界数据收集等多个研发关键领域。
在创新药物及疗法研发方面,2017年,杨森制药与金斯瑞子公司传奇生物签订全球化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LCAR-B38M,这是一款CAR-T药物。如今,这一合作已经结出果实。
凭借优异的临床数据,2023年1月1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传奇生物申报的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新药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此外,这款药物已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获批上市。
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的成功研发、商业化已成为跨国药企的杨森与本土药企成功合作的典范。
在创新疗法研发方面,杨森制药与丹诺医药合作寻找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的全新组合疗法;与至本医疗的合作,以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库为基础,加大临床数据产生、优化临床试验和患者入组、建立临床创新解决方案,推进伴随诊断产品及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与药明生基的合作,加速推进细胞与基因疗法。2021年12月,杨森中国与艾德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端到端的协同创新服务模式,覆盖市场准入、医患教育、新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以及大数据平台搭建。
深度参与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携手中国本土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团队,发挥杨森全球药品研发的优势和经验,力求研发以治愈为目标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这是杨森中国牵手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初衷。
当小而精的生物科技公司牵手拥有丰富临床开发实力的跨国药企,双方将碰撞出更多的药品开发、患者诊疗优化的可能。而作为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是重大科技成果、基础研究的科研担当。
在强化前端研发的同时,杨森中国积极携手专业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如何将沉积于档案室里的科研成果尽快实现技术转化、走向市场、服务于患者。
其中,杨森中国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华申微生物和感染研究所的合作,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和学术交流等多维度开展合作,以推动抗感染领域的持续发展;2022年11月,杨森中国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发展和学科建设、诊疗模式创新探索、科研合作和输出、患者康复支持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精神卫生发展共同体。
杨森中国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华申微生物和感染研究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深境计划”,杨森携手多方共助健康中国建设
每一款创新药物的横空出世,都源于无数科学家对医学和科学的无止境探索,都是一次变革型医疗创新,这背后需要持续经年的源头性基础研究与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开发。2022年12月27日,杨森中国正式发布和启动“2023杨森中国深境计划”,走出的第一步,便是指向了源头性创新。
在该计划的启动会上,杨森中国总裁郑磊女士公布了基于“科学为本、使命为上和患者为先”三大核心战略的三“深”引擎:继续深化“科学为本”的价值观,推动科研创新的“新纵深”发展;继续发挥扎根中国发展的深厚底蕴,坚持“使命为上”,以“行深远”的信念,践行服务中国的承诺;秉承“患者为先”理念,“深层次”满足患者需求。
作为2023年深境计划的第一步,杨森中国分别宣布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以及中国防痨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在实体瘤、精神分裂症、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结核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探索。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各项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像杨森这样的制药企业更多地深入参与到中国医药创新、医疗服务全面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患者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将不断完善、提高。
正如保罗•杨森博士所说“患者在等待”,未来,还有更多医药创新和患者服务的“深境”等待着被探索、被攻克,制药企业的责任也将远不止于生产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