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的范畴来说“衰老”是什么?

衰老 (senescence)指伴随年龄增长机体出现的形态改变、功能减退以及代谢失调等导致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的状态。老化(aging)则指衰老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生育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等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人口80岁以上老年人有1125亿,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人口总数的22%。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以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速度发展,而伴随人口老于化出现的健康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核心考点:什么是健康?什么是衰老?如何维持健康老龄化?




一、衰老的特征变化


衰老是生物体随年龄增长而自发的必然过程。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变和功能的衰退、机体适应性和抵抗力的减退。衰老是个体发育的自然规律,是机体逐渐趋向死亡的自然现象。从生物学角度看,衰老是由于分子及细胞的损伤日积月累,而引起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逐渐衰竭、精神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并最终导致机体死亡。

(—)人体结构的衰老

随着人体的衰老,机体水分减少、脂肪增多。正常成年男性全身含水量约占体重的 60%,成年女性约占 50%;60 岁以上男性全身含水量降为约占体重的 51%,女性为 42%~45%。其中主要以细胞内液含水量降低为主。此外,人体新陈代谢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摄入的热能更多地转化为脂肪储存,并且脂肪的分布也随年龄增加而改变。

(二)细胞数量减少

机体发育成熟后,随着年龄增长,各组织器官细胞数量开始减少;细胞出现衰老、萎缩、死亡;由于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重量减少、体重降低,器官功能降低。

(三)组织器官功能降低

随年龄增长,人体皮肤逐渐松弛、干燥,并出现皱纹。视觉和听觉下降、牙齿松动、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红细胞及白细胞减少,造血细胞逐渐被脂肪细胞及结缔组织替代。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血管钙化增加、弹力降低,血压升高。肺活量降低,肺纤维化增加。神经系统敏感性降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均下降。

(四)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降低

机体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等均随年龄增长而衰退;体内激素水平的调节能力下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水钠调节及钙调节异常;机体的运动功能降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性降低等。




二、生理性衰老


衰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主要指伴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过程;病理性衰老则指由各种原因包括疾病所导致的机体老年性改变。

衰老的一般表现包括活动能力下降、精神不振、听力减退、屈光不正、认知减退、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并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这些随年龄而出现的机体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适应性和抵抗力的减退等变化,与年龄并非呈线性和持续性相关,而是表现为松散的关联。

例如,有些 70岁老人拥有良好的机体功能和健康,而另一些老人却身体虚弱甚至无法自理。除了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变化外,社会及环境因素也影响衰老进程,例如退休、生活环境改变、周围同龄人的离去等都会对老年人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健康期望寿命指不受疾病、死亡和功能障碍影响时,个体在某年龄有望以健康状态生活的年数。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 (2018)显示,我国2016年的期望寿命是76.4岁,男性为 75.0 岁,女性77.9岁。预计到2030年中国男性期望寿命将达到76岁,女性为79岁。健康期望寿命和平均期望寿命之间的差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三、病理性衰老


病理性衰老是由各种原因包括疾病所导致的非生理性早老或者机体老年性改变。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并无绝对界限。由于老年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全面下调。老年人对伤害性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对多种族病的易感性增加,他们常常会出现各种非特异性原因所致的健康问题,如虚弱、尿失禁、跌倒、谵妄等,也被称为老年综合征。

多数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诸如心血管失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也持续增多。大部分疾病由环境因素造成,包括家庭、社区、个人生活习惯假等,这些因素可能更早就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老年时期的健康。

例如,儿童甚至胎儿期的营养、环境因素,以及早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等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长远影响,直接或间接造成老年时期的乡种疾病。保持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以及作息时间等良好生活习惯,都可有效减 少老年人机体衰竭及精神衰退的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从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根据《老年健康蓝皮书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2)》报告引用一项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8.3%、19.4%和10.5%,超过3/4的居民存在多病共存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提升。

70岁及以上居民伤残调整寿命年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39.11%)、癌症(15.40%)、COPD(10.48%)占前3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脑卒中、关节炎等慢性病所累及人口的绝对数量及相关疾病负担将持续增加。




四、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衰老与健康报告中将发展并维持老年人完好功能状态的过程定义为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eing)。为达到健康老龄化,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全球战略计划,力争到2030 年将健康老龄化行动覆盖到所有国家。行动主要包括建立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环境,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的家庭、社区、医疗服务保障,以及加强对健康老龄化的监测和研究等。

在中国,导致老年人健康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不良饮食习惯、高血压、吸烟、空气污染,以及缺乏有效运动。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中,超过50%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和高血压。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中国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分布不均。60岁及以上的男性中约半数吸烟,38%经常饮酒。而老年女性中缺乏锻炼、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和高体脂指数所占的比例则更高。

通过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策略,消除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预防和缓解许多困扰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包括约80%的心脏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以及超过40%的癌症。因此,实现健康老龄化就要开展贯穿终生的健康促进工作。此外,健康促进还需立足于社会价值体系、家庭和个人。我国已经开始采取预防措施促进健康,并在部分地区试行成功。例如,我国的吸烟率自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新的控烟政策,目标是至2050 年使烟草使用率降低到5%。

中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回的比重持续增长。到2018年, 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 亿人,占总人口的17.9%。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比重的 28%。为达到健康老龄化,亟须将改善老年人健康的非生物医学方法纳入国家的发展议程,如增加教育机会、确保人人享有包括长期照护在内的卫生保健服务、创建促进终身健康的行为如良好饮食和运动等。

文章参考文献

[1] 医学导论第二版-郑铭-北京大学

[2]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