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的成因和治疗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说明内有阳气虚,身体疼痛,说明表有外邪。下利是首先应该处理的症状,所以先温里,后解表。在仲景的方子里,如果有表症都先处理表症,但是如果有大便的问题,大多先处理大便,阳明腑实证也是如此。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这里没有描述实热证的下利是什么样的?虚寒症的下利多是下利清谷,实热证的下利主要是内有积食或肠有积。若是大承气汤,应当有脉实、心下坚等伴随症状。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这就是所谓的热结旁流,小承气汤通常会用于谵语的情况下。和大承气汤相比,小承气汤所用的症状主要是热没有大承气汤明显,阴伤也不明显,去芒硝之阴寒,怕心阳受损。伤及脾胃。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很多人认为便脓血,多是热伤血络引起,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是属于热症,但是本条属于寒症,用了干姜温中,粳米健脾,赤石脂固涩,寒症便血下利,很多是久利,所以固涩是常用的止泻方法。而不是热症,祛邪才是正途。

43热利重下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热利大多伴有里急后重,有时候也会出现发热、口渴、脉数、小便赤涩的症状。所以热利不是止泻收敛,而是清热是主要手段。黄连黄柏清胃肠之热,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止痢,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共同来清热止痢。所以本方虽然只有4味药,但是效专力宏。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本来热随便去,痞满之像要减轻,但是热不退,反倒出现了热盛伤气的现象,出现虚烦,这是用栀子豉汤,清中上焦的气分之热。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可以用四逆汤或者附子理中,但是由于出现了里寒外热的现象,阳气欲脱,所以用通脉四逆汤。

47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病下利泄泻,滑脱不禁,所谓气利,多属于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诃黎勒敛肺涩肠,止利固脱。诃子入肺、胃、大肠。有温中,收敛的功效。煨用则专以涩肠固脱,并用粥饮来加大健胃的作用。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这里的黄芩汤与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四物黄芩不一样。这个可以起名叫六物黄芩汤,是类似半夏泻心汤这类的药。本方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但是偏于寒证。用途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