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7个错误急救常识

当身边有人发病、受伤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正确施救吗?掌握一些正确的急救知识,说不定哪天你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守护者。随着急救意识日渐增强,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再也不会“坐以待 毙”。然而,一些错误的急救法不仅延误救援时机,甚至还会造成二次伤害。不得不说现在不少人的医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电视中看来的,但有些涉及急救方面的情节并不可取,只是导演为了剧情的发展而拍,并未经过专业的医学指导。

1.流鼻血时仰头

很多人鼻子血后,为了快速止血而仰着头,实际这样做而容易让血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若是外伤后流鼻血,很可能是颅底损伤流出的脑脊液,一旦堵塞鼻子或导致颅内感染


正确方法: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并用口呼吸;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10分钟,以稍有痛感为宜。如果还出血,可稍微移动一下捏的位置,直到血止住。如血流不止,应立即就医。

2.烧烫伤涂牙膏

做饭时被油溅到,或是手碰着热锅,好多人赶紧涂些牙膏,还有的人涂大酱、酱油。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能让患处暂时感觉清凉,但这样易导致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同样的,烫伤后涂酱油、撒盐,不但不能减轻伤情,还会刺激伤口,加深受伤程度,增加感染机会。


正确方法:立即用凉水冲洗患处,抑制高温对皮肤的损伤,降低感染危险;用纱布包裹患处,保持其清洁和干燥。如果伤处起了水泡,切勿随意刺破,严重时要马上就医。

3.喉咙卡刺硬吞食物

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被鱼刺卡到喉咙,人们想出了好多“妙招”应对,如喝醋、吞咽食物等。然而喝醋并不能软化鱼刺,吞咽食物还可能造成食道出血等损伤。


正确方法:能看见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若看不见或当事人已不能说话,应及时就医。若发现有人用手抓住自己的喉咙,却不能说话时,说明可能是有异物堵住了呼吸道,应立即采取哈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被救人身后,以拳头的大拇指和食指侧对准被救者的上腹部,另一手握紧该拳头,使劲快速向上方挤压。急救时要控制力度,对较小的孩子要用力稍减。

4.用力捆扎止血

做饭时一不小心切到手,鲜血直流。一般人都会用纱布或创可贴紧紧勒住伤口,有时把手指都勒紫了。其实,这样会阻碍血液循环,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肢体肿胀、青紫,严重的还会造成肢体末端坏死。


正确做法: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用清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出血速度快时应先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透气、无黏性、吸水性好的敷料覆盖伤口用手按 压5~1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直接用手按压伤口止血),若血液浸湿纱布,最好也不要取掉,应往上再加敷料;止住血后,用绷带、布条包扎伤口。还可以用手 指将伤口近心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头上,阻断血流。此法适用于四肢,但由于影响血液供应,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5.随意搬运发病后的患者

事故现场,人们帮忙将受伤者搬到安全地带,虽然是好心,却可能帮了倒忙。搬运不当会致二次伤害。比如车祸常造成颈椎伤害,若在搬运中不注意保护,可能压迫神经,造成残疾。


正确做法:情况不明时,切忌轻举妄动。搬运伤员有五大注意事项。1.先急救,后搬动;2.尽可能不摇动伤员身体;3.随时观察呼吸、体温、出血、面色变化等情况,注意给患者保暖;4.人员、器材未准备完善时,切忌随意搬动;5.运送伤者最好乘坐救护车,途中必须保持平稳,不能颠簸。

6.溺水后立即行胸部按压

有人溺水时,等周围人拉上来后,立刻开始进行胸部按压。影视剧中对于游泳溺水者的施救镜头,很多都会忽视重要的第一项,即立刻检查溺水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如果是在野外池塘等地溺水,还应该立刻清除口腔、鼻腔内的泥沙或水草等杂物。


正确做法:将溺水者平放,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咽内、鼻内异物。溺水后舌头会后坠,堵住气道,因此要抬高其下巴。如溺水者停止呼吸,应尽快施行人工呼吸,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其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以每分钟16~20次为宜,直至恢复呼吸。


一旦溺水者心跳停止,应立刻进行 心肺复苏。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交叉放在右手背上,缓缓用力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以每分钟60~80次为宜,直到心 跳恢复为止。

7.把“中风”昏迷者“摇醒”

不少人发现有人突然脑袋一下子耷拉在桌上,口眼歪斜流着口水、鼾声大作并昏迷时,都会不假思索地上去摇晃,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唤醒患者。这些动作是不对的,因为在患者脑出血的时候头部受到晃动,会导致脑出血更快。


正确方法:此时,如果患者坐在桌子边,应把他坐的椅子往前一推,把患者挤在桌子和椅子之间。如果患者已经溜到地下了,不能乱搬动患者。应该给患者摆成一个稳 定的侧卧位。具体的操作方法:展臂、搭肩、圈腿、翻身。要点是让患者一侧肢体伸直,另一侧肢体弯曲成90度。整体翻身,保护脊柱呈轴线翻转。

(《全科医学论坛》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