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并非必须由医生进行的,通过简易版的患者程控仪,患者或家属陪护可实现简单的自我程控。但是这适用于患者或者家属陪护对于自身病情有足够的认知,同时熟练掌握患者程控仪的操作方法,在不方便返院时,可居家实现参数的微调,观察疗效的变化,若在操作时有任何疑问,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起搏器厂家工程师。
患者程控仪常用的可调整内容主要包括:① 调整刺激强度;② 更换刺激程序组;③ 开关机。医生在每次程控后,会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患者程控仪调整权限。
调整刺激强度
根据具体的情况开放一定范围电压的控制权限(常为±0.4-0.5v)(若为恒流模式则是电流),而刺激频率和脉宽通常不开放患者控制权限,因为其调整引起的刺激强度变化较大,可能产生的效应较为复杂。
调整电压刺激强度主要目的:① 疗效不足需要升高:某一侧肢体的症状控制不满意,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仍有震颤、运动迟缓或者僵硬,则可提高对应一侧肢体的刺激参数;② 刺激副作用需要降低:一侧肢体出现可能是刺激相关的副作用如麻木、痉挛,则可尝试降低该侧肢体的刺激参数,在降低之后观察这些不适若逐渐消失,则可明确为刺激相关的副作用;③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需要降低:异动常表现为躯干或四肢不自主的舞蹈样活动(注意肢体震颤并不是异动),某一侧肢体出现异动,则可调低对应肢体的刺激参数后观察异动是否减轻;一般适用于某一侧肢体有轻度异动时,可稍降低刺激参数,若为明显的异动则应联系医生同时进行药物的调整或进一步程控。
有几个注意事项:① 一定要分辨左右肢体,切勿弄反!若不确定,及时和医生或者工程师联系确认。若弄反肢体侧别,则可能导致出现异动/副作用一侧的肢体参数本应降低却升高,而疗效不足的一侧肢体的参数本应升高却降低,反而放大了原问题,降低了疗效。对于使用进口品牌的患者,使用患者程控仪的记忆左右的一个简单方法是“程控仪屏幕左侧对应患者左侧肢体,屏幕右侧对应患者右侧肢体”。② 对于疗效不足,需要升高刺激参数时,不建议一次调整参数范围过大或者频繁调整参数(如一天内多次),对于电压,每次调整0.05v-0.10v为宜,调整后可观察2-3天,若不满意再逐步调整。
更换刺激程序组
多个刺激程序组的设置主要适用于症状复杂的患者,如症状加重出现中轴症状如冻结步态、构音障碍等症状;对于刚开机不久,或者症状不复杂的患者,不需要设置多个刺激组。医生在设置刺激组时,会告知什么情况下更换刺激组。
设置多个程序组的目的在于,一是医生程控时由于观察时间有限,可通过设置多组程序组备用,患者通过居家调整长时间的观察不同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确定最佳组;二是对于个别复杂症状情况,同一组参数可能无法兼顾不同的症状,也可通过设置多个程序组,在必要时进行程序组的切换可改善相应的症状(比如参数强的程序组可能行动便利,但言语加重;而参数稍低程序组可能言语改善,但行动稍欠佳)。
刺激组的区别主要是刺激触点(不同位置)、模式(常用单负刺激、双极刺激、双负刺激、交叉电脉冲、变频刺激等)、刺激频率或脉宽的设置存在差别。对疗效不佳情况,如果通过患者程控仪调整刺激电压幅度没有效果,比如电压调整已经到达医生设置的权限范围,则再考虑更换刺激组。同调整电流参数时一样,不建议频繁更换组别,每次更换组,可观察数日至2周,除非更换后出现明显刺激副反应引起不适或者异动,则及时调整回原刺激组。若有多个刺激组情况,在更换刺激组之后,建议患者记录好每一个程序组使用时的症状情况,比如该程序组对于不同症状的改善情况,或者是否有相关的副作用,这些信息对于下一次医生程控具有指导意义。
开关机
开关机是患者程控仪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只有在特殊情况才需要使用。
① 进行部分检查或治疗前需要关机:对于目前多数起搏器主要只能关机进行1.5T磁共振,在进行磁共振检查前一定多次确认关机后,方可进行磁共振扫描,在完成扫描之后再开机;在进行心电图为了避免对心电监测的干扰也需要临时关机;另外,在计划进行任何有创性治疗(如手术),应提前和工程师或医生联系确认是否会对起搏器造成干扰,必要时需要关机。
② 严重异动可临时关机:患者在程控调整参数后或者服药剂量调整后,在药物开期若出现明显异动情况,如异动幅度大导致无法站稳或者坐稳,可能造成危险情况,可临时关机,一般可有效减轻异动,待药效过去后,再重新开机,同时和医生确认下次服药的调整或者刺激参数的调整。
③ 排除意外关机引起的症状加重:出现突然的症状加重,首先使用患者程控仪检查起搏器是否电量过低或者误触关机,以及时充电或开机。无论是患者或家属、陪护人员均需要掌握开关机的方式,平时在操作程控仪时应切勿误触关机,对于部分症状重的患者,误触关机若没有家属及时协助可能造成危险。
小结
尽管患者程控仪提供了居家自我程控的便利,但无论是刺激强度或程序组,均不建议频繁调整,刺激参数尽量维持稳定为宜。因疾病的症状波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次使用患者程控仪调整参数后,均建议维持数天或更长时间,以观察刺激参数的调整效应。若通过患者程控仪调整未解决问题,必要时应返院程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吴斌,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