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在化疗期间瘦得特别快,他不愿吃肉,说癌细胞也需要蛋白,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让他吃。”
真正的问题不是补还是不补,而是对蛋白质的功能到底有没有准确理解。
蛋白质不是一种能简单替代的营养成分,它参与的是修复、免疫、调控、抗病,是维持人体代谢稳态的核心。
如果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蛋白质,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严重加重病情的复杂度。
有些人对蛋白质充满误解,他们总觉得癌细胞“贪吃蛋白”,所以干脆连自己也不吃了。
这个逻辑在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极其错误。癌细胞确实需要营养,但它并不挑,只要有糖、脂肪、氨基酸,它都能利用。
你不让它吃蛋白,它一样从体内肌肉和器官里分解来补足。
真正受害的,是正在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一个失去足够蛋白支持的免疫系统,是没有能力识别和清除癌细胞的。
对癌细胞来说,它们是“躲”,对免疫系统来说,是“打”,谁更有蛋白质,谁就有胜算。
补充蛋白最直接的好处,是帮助维持或恢复肌肉质量。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几乎都会经历体重下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肌肉丢失。
这种肌肉量下降叫做“癌性恶病质”,不仅让患者变瘦,也会造成体力衰退、免疫下降、恢复能力减慢。
化疗期间摄入高蛋白饮食者,其肌肉保留率显著高于普通膳食组,住院时间平均减少2.6天,并发感染率降低28%。
这些数据说明,蛋白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治疗能否继续、效果是否稳定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楚,蛋白质在维持肝脏功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大多数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肝脏代谢能力会下降,而肝脏是全身蛋白合成最活跃的器官。
如果摄入不足,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容易引起水肿、免疫球蛋白不足、药物代谢延迟。
很多人在化疗后出现“药物耐受差”“副反应强”,其实很大程度与蛋白代谢紊乱有关。
只有肝脏有足够底物才能维持解毒、合成和免疫功能。
而这个底物,就是氨基酸。一旦摄入不足,肝功能就开始打折扣,后续任何治疗都会变得更困难。
有人总说,癌症晚期没必要吃太多,这句话不完全对。确实不能吃太多难以消化的食物,但不代表要吃得少。
尤其是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豆腐、鱼肉,这类食物消化率高、吸收效率好,对胃肠道刺激小,是肿瘤患者维持蛋白质水平最合适的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癌症治疗期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2-1.5克,而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摄入连0.8克都不到。
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在“无基建”状态下被迫继续对抗癌细胞,最终的结果不是治好了癌,而是把自己拖垮了。
补蛋白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修复治疗带来的组织损伤。
放疗会损伤局部正常组织,化疗则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消化道黏膜破坏,这些损伤必须靠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
修复需要新生细胞,而新生细胞离不开蛋白质合成。如果缺乏营养,不但损伤恢复慢,伤口易感染,甚至还会形成新的病灶。
蛋白摄入量低于基础代谢推荐标准者,术后感染率升高60%以上,部分患者还出现了原位修复失败,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免疫功能也是蛋白质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抗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全部是蛋白质结构组成。免疫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应答也需要足够氨基酸支持。
很多癌症患者抵抗力差,不是单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体内根本没有足够原材料支撑免疫反应。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免疫抑制反应也是因为营养不足引起的负反馈,
长期缺蛋白状态下,机体会主动调低免疫活性,避免过度消耗能量,这种保护机制在癌症患者身上就变成了放任肿瘤扩散的“让步”。
植物蛋白是不是比动物蛋白更安全?很多患者听说红肉不健康,就只吃豆腐、豆浆。这个方向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忽略了蛋白质的生物价。
动物蛋白的氨基酸构成更接近人体,更容易被利用,修复速度也更快。
植物蛋白虽然也有营养,但赖氨酸、蛋氨酸等关键氨基酸含量不足。
对一个病人来说,只吃植物蛋白远远不够。最佳方案是植物与动物结合,增加总量,同时保证多样性,不造成单一营养通路负担。
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已经明确写入,高危肿瘤患者如头颈部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等,其治疗开始前即应启动营养干预,包括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进入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通道。
不是等体重下降再补救,是从确诊就开始补足。在实际中做不到这点,是因为很多人从心里没把营养当“治疗”。他们总觉得那是生活里的事,跟治疗是两回事。
但现代肿瘤医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打一针”“切一块”,而是系统工程。没有营养的支持,任何治疗方案的收益都要打折扣。
如果一个癌症患者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摄入足量蛋白,是不是必须依赖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长期吃这些产品会不会有副作用?
很多患者在化疗期间食欲差、吞咽困难、恶心反胃,确实很难摄入正常饮食。蛋白粉、肠内营养液等就成了补充的替代方式。
只要选用正规产品,并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这类产品并不等同于“保健品”,而是医学营养干预的一部分。
多数优质蛋白补充剂采用乳清蛋白、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等原料,吸收快、氨基酸组成合理,能有效提升血浆蛋白水平、改善营养状态。
担心副作用的人,要明白关键在于量和结构,不是来源。补蛋白不是无限堆积,也不是全天灌输,而是根据体重、肾功能、代谢能力进行个体化配比。
只要剂量合理、肝肾功能可控,长期使用不会带来额外风险,反而能降低治疗中断率、缩短恢复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说到底,吃进去的蛋白,不是喂养肿瘤,而是武装身体。
真正被忽略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让治疗方案能顺利走下去的“燃料”。蛋白,就是这个燃料的核心。越早补,越少错。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蒋玉梅,简文,江孟蝶.膳食营养与癌症预防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4):9475-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