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卒中(中风)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被鼓励“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大多数人也习惯于每天进行慢速、低强度的步行或腿部运动。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高强度锻炼可能更利于刺激神经重塑,从而促使步行能力迅速恢复。这样看似“急于求成”的方法,真的靠谱吗?
一、传统康复:为何“慢”成了常态?
中老年人在经历卒中后,往往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协调障碍和步态不稳等问题。出于安全考量,临床和家庭照护中普遍采用低强度、长时程的康复训练,比如:
1.缓慢行走:每天分多次、短时间地在平地或操场上来回行走;
2.简单力量训练:借助弹力带或轻重量哑铃进行髋部、膝部肌肉的牵拉和收缩;
3.辅助器具:使用助行器或平衡垫,防止跌倒风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患者容易耐受。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在神经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期”里,我们是否错过了更快恢复的机会?
二、什么是高强度锻炼?
高强度锻炼(High-Intensity Exercise)通常指在短时间内,达到或接近个人最大耐受水平的运动强度。常见形式包括:
1.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将快走、原地踏步或自行车加速,维持30秒~2分钟,再进行等时长的低速恢复,反复进行;
2.力量+爆发力练习:在有保障的辅助下,做立式俯卧撑、半蹲跳或腿部推举,强调“爆发式”发力;
3.心肺耐力挑战:以接近心率上限的速度行走或踏步,持续3~5分钟,再慢速恢复。
对于卒中患者,需在专业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合理把握“强度”和“容量”,确保既能达标,又不至于过度疲劳或受伤。
三、高强度为何更“有效”?背后的科学依据
1.神经可塑性被迅速激活
高强度刺激能显著提升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为神经元生长、突触重建创造更加有利的微环境。研究发现,相比低强度训练,HIIT能将BDNF水平提升20%~40%。
2.肌肉力量与爆发力同步提升
传统康复往往侧重耐力,肌肉耐力固然重要,但步态恢复更依赖瞬间爆发力,才能抬腿更高、迈步更稳。高强度练习两者兼顾,提高日常行走的安全性与效率。
3.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同步改善
心肺耐力的提升,使得患者更能承受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消耗——比如上楼、长距离行走,减少疲劳感,从而提高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四、安全第一:如何规避风险?
1.严格评估与分级
在开始高强度锻炼前,必须做心电图、血压、血糖等全身评估。根据个人耐受力,将训练强度分为轻度(最大心率50%以下)、中度(50%~70%)、高强度(70%以上)。
2.逐步递增原则
从中度开始,每周增加10%负荷;当患者能够轻松完成3次大循环间歇训练后,方可考虑升级到高强度。
3.全程监控与反馈
坚持佩戴心率表或血压监测设备,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时,立即停止并记录,及时与医生或物理治疗师沟通。
4.专业陪同
最好在康复师或家属的陪同下进行,预防跌倒和心血管意外。
五、个性化康复:结合实际才能见效
卒中后康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方案,应结合:
1.卒中类型与受损部位(脑梗死 vs. 脑出血;大脑皮层 vs. 脑干);
2.既往基础病况(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3.生活习惯与康复目标(回归家庭日常、参与兴趣运动还是恢复工作能力)。
专业的康复团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运动处方”:训练项目、强度、频次、循环次数,以及必要的辅助器具和药物配合。
六、如何开始?实用小贴士
1.咨询专业:请先找康复科或物理治疗师进行全面评估;
2.循序渐进:从中等强度间歇开始,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3.记录进度:建立“训练日志”,每天记录时长、心率、疲劳程度和步行距离;
4.关注体感:如果持续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强度或形式;
5.保持耐心:高强度并不意味着“马上见效”,要以“练培根肌”为理念,长期坚持,才有健康回报。
高强度锻炼在卒中后步行康复中,因其对神经重塑、肌力爆发和心肺提升的综合作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上马”的捷径。通过科学评估、渐进升级,并在专业指导下安全开展,才能真正实现更快、更稳、更持久的步行恢复。中老年朋友们不妨带着疑问去尝试、去观察,也许下一个“快走”的自己,就藏在每一次高强度的挑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