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2025年05月16日21:02:03 健康 1222

文|袁淑秀

强迫思维,这个如同幽灵般盘踞在我们意识深处的“不速之客”,常常与焦虑和抑郁结伴而来,将我们的心灵拖入反复纠缠的旋涡。

它像一个内置的、永不疲倦的“复读机”,将那些令人不安的念头、画面或冲动,一遍遍在我们的脑海中播放,消耗着我们宝贵的心理能量,侵蚀着我们生活的安宁。

我们试图与之对抗,试图将其驱逐,却往往发现,越是挣扎,它便缠绕得越紧。

今天,我为大家总结了走出强迫思维的三个步骤。

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 天天要闻

第一步:情绪的软化与放松——瓦解恐惧的基石

“为什么要强迫?”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强迫思维并非无缘无故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兴风作浪。

它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汹涌的情感暗流——那是深切的紧张、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未知或失控的深层恐惧。

当我们身处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内心如同拉满的弓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剧烈的震颤。

此时,强迫思维便如同一种扭曲的“自我保护”机制,试图通过反复思考、反复确认,来掌控那些令人不安的局面,来缓解那份难以承受的焦虑。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方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紧张与恐惧。

每一次强迫性的思考或行为,都像是在为那份不安的情绪“添柴加火”,让它燃烧得更加旺盛。

因此,走出强迫的第一步,并非直接去“硬磕”那些念头,而是要先学会给紧绷的情绪“松绑”,学会让身心“放松”下来。

放松,它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这可以是通过深呼吸,将注意力带回到气息的平稳流动上,感受每一次吸气带来的舒展与每一次呼气带走的紧张;

可以是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顶,逐一感受身体各部位肌肉的紧张与松弛,从而达到整体的放松状态;

也可以是沉浸式的正念练习,不带评判地观察当下的感受、念头和周遭环境,让心灵从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担忧中暂时抽离,安住于此刻的宁静。

跟着我练习全身放松,走出强迫思维——

当我们学会了主动地放松身心,就如同给那片因恐惧而变得干涸的心田,引入了滋养的清泉。

紧张感降低了,不安全感减弱了,强迫思维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沃土”。

它们可能依然会浮现,但其强度和频率会因为情绪“燃料”的减少而有所下降。

这一步,是为后续的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奠定一个相对平和的内在基础。

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 天天要闻

第二步:认知的重塑与解构——斩断固化的“强迫通路”

强迫思维之所以如此顽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头脑中某些根深蒂固的“固有认知”和已经形成的“思维通路”。

这些认知,可能是“我必须完美,否则就会被抛弃”、“任何一点小差错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对那些不好的念头负有责任,我必须控制它们”等等。

当某个特定的情境或念头(触发器)出现时,它便会激活这些固有的错误认知,大脑便会沿着那条早已被“踩踏”得非常熟悉的“强迫通路”开始运转,于是,强迫性的思考或行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因此,仅仅放松情绪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认知层面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

我们要开始审视、挑战并最终重塑那些导致我们陷入强迫的错误信念。

识别自动化思维:学会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捕捉那些在强迫念头出现时,自动浮现的、支持这些念头的潜在假设和规则。

比如,当你因为一个关于健康的强迫念头而焦虑时,你潜意识里的认知可能是“任何一点身体不适都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

质疑与辩驳:将这些自动化思维“拎”出来,放在理性的阳光下进行检验。

问自己:“这个想法有百分之百的证据支持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最坏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即使发生了,我真的完全无法应对吗?”

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可以逐渐松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错误信念。

建立新的、更具适应性的认知:在打破旧有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更现实、更积极的认知模式。

比如,将“我对所有不好的念头都负有责任”替换为“念头只是念头,它不等于我的意愿,也不等于现实,我无法完全控制念头的产生,但我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它们。”

这个过程,如同要改变一条河流的走向,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每一次我们有意识地用新的认知去替代旧的认知,都是在为大脑开辟一条新的“神经通路”。

一开始,这条新的通路可能很窄,走起来很费力,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它会变得越来越宽阔、越来越通畅,而那条旧的“强迫通路”则会因为使用频率的降低而逐渐“荒芜”。

这便是所谓的“神经可塑性”——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被重塑的。

跟着我练习正念,重塑神经通路,走出强迫思维——

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 天天要闻

第三步:行为的实践与脱敏——在真实生活中“免疫”并建立新习惯

认知上的调整,最终需要落实到行为层面,才能真正巩固效果,并实现对强迫思维的“脱敏”。

“脱敏”,就是逐渐降低我们对那些引发强迫的触发器和强迫念头本身的敏感度。

暴露与反应阻止: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强迫症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有计划地、逐步地暴露于那些会引发强迫思维或焦虑的情境或念头,同时,刻意地阻止自己进行习惯性的强迫行为或仪式性动作。

比如,一个有清洁强迫的人,可以尝试触摸一个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物体,然后忍住不去立即洗手,或者只洗一次手,而不是反复清洗。

逐步降低强迫的频率和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比如,过去习惯反复检查门锁十次,现在尝试减少到五次,再到三次,最终到一次。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次成功的“忍住”或“减少”,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在增强你对强迫的“免疫力”。

将注意力导向有意义的活动:当强迫念头袭来时,除了运用认知技巧,也可以尝试将注意力主动地、有意识地转移到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能给你带来愉悦感或成就感的活动上。

当你的生活被更多积极、有建设性的内容所填充时,强迫思维所能占据的空间自然就会减少。

接纳不确定性,容忍不适感:很多强迫行为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不适感。

学习接纳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不进行强迫行为时可能出现的焦虑、不安等不适感,是脱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明白,这些不适感是暂时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的不回应而逐渐消退。

这个阶段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要求我们直面恐惧,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它需要极大的勇气、毅力和耐心,允许自己“慢慢来”。

走出强迫思维的这三个步骤——情绪的软化、认知的重塑、行为的实践——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放松的情绪为认知调整提供了空间,正确的认知为行为改变指明了方向,而积极的行为则反过来强化了新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这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与自我解放的心灵之旅。它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内心的“风暴”,理解那些强迫念头背后的脆弱与渴望。

它更需要我们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去学习新的应对方式,去重塑我们的大脑,去拥抱一个更自由、更平静的内在世界。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拒绝“尾骨痛”你可这样做 - 天天要闻

拒绝“尾骨痛”你可这样做

【来源:西安体育】 久坐族们 是不是常常在起身时 感觉尾椎处传来一阵隐痛 或者坐下、起身的瞬间 尾骨尖仿佛被“狠狠揪了一下” 这就是尾骨痛在作祟! 今天,就让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专家聊聊尾骨痛,以及如何有效应对 尾骨痛为何找上门 尾骨痛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症状,常因保持坐姿太久或从坐位到起立时感到尾...
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 天天要闻

心理学的力量:走出强迫思维需要三个步骤

文|袁淑秀强迫思维,这个如同幽灵般盘踞在我们意识深处的“不速之客”,常常与焦虑和抑郁结伴而来,将我们的心灵拖入反复纠缠的旋涡。它像一个内置的、永不疲倦的“复读机”,将那些令人不安的念头、画面或冲动,一遍遍在我们的脑海中播放,消耗着我们宝贵的
预告|助残在行动 医患同心创康复之路 - 天天要闻

预告|助残在行动 医患同心创康复之路

每年的五月,是全国助残日与上海助残周的重要时刻。全国助残日自1991年起设立,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今年,第35次全国助残日(5月18日)与第26次上海助残周(5月12日-18日)如约而至,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积极响应号召,以“共享生活之美,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