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七点半,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超声诊断科诊室已排起长队。刘岚手持探头,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帧动态影像。今年,是这位超声诊断科主任扎根崇明的第13年,她以精准诊断挽救了无数患者,让崇明百姓不出岛便能享受到优质的超声诊疗。
穿越迷雾的“探照灯”
罕见腹壁肿瘤患者范女士历经十多年的随访,与刘岚的关系早已从医患变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刘主任就是我的‘定海神针’。”“刘主任的技术没得说”,原发肝肿瘤患者袁先生在检查中发现肝脏上有不到1厘米的结节,位置隐蔽,CT都很难发现的病灶,被刘岚精准地“揪”了出来。“刘主任,多亏了您让我少挨一刀!”2023年冬天,88岁的杨阿姨曾因剧烈腹痛被误诊为肠肿瘤,面临开腹手术风险。刘岚通过超声影像的细微声学特征,敏锐判断为炎性包块导致的肠梗阻,建议抗炎与灌肠治疗,最终让患者免于手术之苦。
刘岚尤为擅长妇产科、心脏及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尤其在产前超声筛查中,使用专业技术评估胎儿健康,降低出生缺陷风险。她前往全国各地的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带领团队参加学术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将所学的新技术、新项目带回来,并在学科中开展应用。从开展早孕期排除胎儿畸形的重要检查——颈项透明层(NT)超声,到开展胎儿三维超声,实现与宝宝的“第一次见面”。

她常说,“超声医生的眼睛要像探照灯,穿越迷雾,顾全局,抓细节”。病人到她的科室看病,常常“一不小心”就超过20分钟。诊室墙上层层叠叠的锦旗中,“医术精湛”格外醒目,那是患者对她精准诊断的最高赞誉。
海岛医疗的“播种者”
超声医生是行业内的紧缺人才,而在崇明,随着就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重,解决基层超声医生缺乏、后备人才不足、培训缺失等难题迫在眉睫。2019年起,随着5G技术应用的完善,刘岚结合调研中收集到的信息,根据自身单位的技术优势,创建了5G超声远程诊断培训中心,搭建了崇明区中心医院与社区远程会诊、教学平台,像工匠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带教社区医生。从开始学、怎么学、教学内容的穿插安排,刘岚都进行了严谨的设计。
绿华镇的全科医生顾玉禹曾是“超声小白”。“两年的学习,从上理论课,到模拟操作训练,再到上手实操,经过导师制培训,现在我可以胜任腹部、血管、妇科等超声检查。”今后,她将承担起为辖区内老年人体检中腹部B超(肝胆胰脾)的任务。“刘主任的手机24小时为我们开机,只要有需要她随时都在,细心耐心地教导让我们年轻医生面对患者更有底气。”
截至目前,刘岚已培养17名社区超声医师,覆盖全区13个社区,缓解了社区超声医生无人可招的短板,也结束了崇明区社区超声专业不能全覆盖的历史。
有刘主任在!

疑难病例会诊,刘主任在;突发事件,刘主任在;凌晨急诊,刘主任在……正是这句有“刘主任在”,给了学科同伴们底气和自信,这种“我在”的担当精神,铸就了团队的信任和底气。
刘岚作为全区的学科带头人,更是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力量。她推行“病种分时段就诊”,将日均接诊能力从500人提升至700人。她给年轻人分担压力,增强责任感;给年轻人托底支持,让他们放手敢干,没干过的,刘主任手把手带入门,遇到困难时,刘主任帮他们分析原因,让年轻人成为可以独当一面、敢于担当的人。在刘岚的带领下,超声学科成为了崇明区卫生行业一面鲜红的旗帜。
34年从医生涯,她始终铭记初心:“做一名好的超声医生,为患者擎起迷茫求医路上一盏明灯,既能照见病灶,更要温暖人心。”
原标题:《超声医生刘岚:以仁心筑就海岛医疗“精准灯塔”|奋勇争先实干家》
栏目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