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2025年03月30日18:03:07 健康 1955

清晨的微光轻柔地洒进厨房,40 岁的老张站在灶台前,双眼紧盯着蒸锅里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馒头,那馒头白白胖胖,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老张的手悬在半空,犹豫着,想要拿起馒头,却又好似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拉扯住,迟迟不敢落下。他的身旁,一杯还冒着热气的温水,旁边静静躺着一瓶降糖药,像是在无声地提醒着他什么。老张无奈地叹了口气,喃喃自语:“这馒头,我到底能不能吃啊?吃了血糖会不会又蹭蹭往上涨?” 这时,客厅传来母亲关切的声音:“儿子,吃吧,别总这么饿着自己,医生不是说没太大问题嘛。” 老张苦笑着回应:“妈,您不懂,我这血糖,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得严格管控啊。”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老张,40 岁,一位忙碌的广告策划人。他整日与电脑为伴,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如同家常便饭。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让他原本挺拔的身材变得微微发福,皮肤微微泛着油光,那副黑框眼镜后的双眼,总是透着一丝疲惫。两年前,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 7.0mmol/L 的数字格外刺眼,医生严肃地告知他,这已经达到了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再不加以控制,糖尿病恐怕很快就会找上门来。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从那以后,老张便踏上了艰难的 “养生之路”:他忍痛告别了最爱的甜食,米饭也吃得小心翼翼,甚至连曾经视为家常美味的馒头,也被他列入了 “禁食清单”。可就在最近,老张在网上刷到了一篇浙江大学发布的科普文章,文中提到,血糖如果不超过某个特定数值,其实不必过于克制饮食,适当吃点馒头反而对身体更好。这一观点瞬间引起了老张的注意,他满心疑惑,暗自思忖:这说法靠谱吗?血糖的问题,真能这么 “放宽政策”?

馒头的香气仍在鼻尖萦绕,不断地诱惑着老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决定一探究竟:血糖究竟处于何种水平才算安全?浙大所说的那个 “特定数值”,又到底是多少?今天,咱们就一同走进这个让无数人纠结不已的血糖话题。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老张的健康困境与坚持

老张出生在一个北方的小镇,家庭氛围温馨和睦,父母都是朴实勤劳的劳动者。小时候,物质条件虽不算富裕,但母亲总会在闲暇时,为他蒸上一锅香喷喷的馒头。年幼的老张,总是迫不及待地掰下一块,塞进嘴里,那绵软的口感、淡淡的麦香,成为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选择了广告专业。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广告行业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的生活节奏彻底被打乱。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构思创意、撰写文案,加班到深夜更是常态。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为了节省时间,外卖成了他的主要饮食来源,高油高盐的食物吃多了,体重也不知不觉地从 150 斤飙升到了 180 斤,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像揣了个小西瓜。两年前的那次体检,当他看到空腹血糖的数值时,整个人都懵了。医生的警告仿佛警钟在耳边不断回响,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了。于是,他开始严格控制饮食,戒糖、减少主食摄入,每天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已经出门跑步锻炼了。一段时间后,血糖数值确实有所下降,可他却感觉生活仿佛失去了许多乐趣,曾经那些简单的快乐,如今都变得遥不可及。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如今,老张的健康状况处于一个微妙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空腹血糖稳定在了 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 6.4%。虽然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HbA1c≥6.5%),但仍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范畴。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每天吃饭前,都会仔细计算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馒头、米饭这些主食,在他眼中就如同 “洪水猛兽”,让他望而却步。母亲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心疼不已,总是忍不住劝他:“别对自己这么苛刻,血糖又不是高得离谱,吃点主食又能怎样?” 但老张心中的担忧始终无法消除,他害怕一旦放松饮食控制,血糖就会立刻失控。而浙大的这项研究,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他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要是真的能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吃点馒头也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影响,那生活该有多美好啊。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浙大研究:探寻血糖的 “安全边界”

血糖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糖尿病所带来的危害,让许多人谈之色变。而像老张这样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对于饮食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迈向了糖尿病的深渊。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深入研究,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血糖标准知多少

首先,我们得明确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数值应在 3.9 - 6.1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应低于 7.8mmol/L。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如果空腹血糖在 6.1 - 6.9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 11.0mmol/L,那么就很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再进一步,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那就基本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老张目前的空腹血糖 6.5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9.0mmol/L 左右,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边缘地带,离糖尿病的红线仅有一步之遥。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浙大医学院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大量人群的血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 “安全数值”: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 6.5%,且空腹血糖低于 6.9mmol/L 时,这类人群在短期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处于这个数值范围内的人,即便适当摄入一些主食,血糖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老张看到这个研究结果后,心中不禁一阵窃喜,自己的 HbA1c 为 6.4%,空腹血糖 6.5mmol/L,恰好符合这个 “安全标准”。可他的心中仍有一丝疑虑:这个所谓的 “安全线” 真的可靠吗?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适度饮食的奥秘

浙大的研究表明,血糖处于 “安全线” 内的人群,其胰岛功能相对较为正常,身体自身具备一定的调节血糖的能力。当他们适量食用馒头等主食后,胰岛会及时分泌胰岛素,将食物中的糖分有效地 “处理” 掉,从而避免血糖失控。曾经有一项实验,对 4000 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长达 5 年的跟踪观察。结果显示,那些 HbA1c 低于 6.5% 的患者,在保证每天摄入适量主食(约 150 - 200 克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最终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仅为 4%;而那些完全拒绝主食的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却高达 6%。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过度克制主食的摄入,胰岛得不到有效的 “锻炼”,其功能反而会逐渐退化。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老张之前为了控制血糖,几乎完全戒掉了主食,每天只能依靠蔬菜和少量肉类来维持饱腹感。时间一长,他总是感觉浑身乏力,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浙大的专家对此解释道:“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适当吃点馒头等主食,反而有助于保持胰岛的活力。” 听到这话,老张手中的馒头仿佛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了。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馒头的 “神奇力量”

馒头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食之一,富含碳水化合物。但它的升糖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根据浙大的研究,白馒头升糖指数(GI)大约在 85 左右,相较于米饭(GI 约 87),略低一些,比起面包(GI 约 90),则更为温和。而且,如果在吃馒头时,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升糖指数甚至可以降低到 70 以下。老张一直担心吃馒头会导致血糖飙升,可专家的话让他有了新的认识:“每天适量食用 1 - 2 个馒头(约 100 - 150 克),血糖的波动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还能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能量。” 与之前饿肚子的状态相比,馒头似乎成了更 “友好” 的选择。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血糖背后的健康真相

老张的纠结,并非个例,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一旦血糖出现些许波动,便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对主食敬而远之。但实际上,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仅仅盯着血糖这一个数值,我们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

高血糖的潜在威胁

高血糖犹如一颗隐藏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严重的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如心梗肾衰竭、失明等,这些并发症往往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但像老张这种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虽然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相关研究表明,当 HbA1c 低于 6.5% 时,在未来 5 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不到 2%。所以,老张目前过度克制饮食的做法,或许有些 “矫枉过正” 了。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主食缺失的危害

老张为了控制血糖,长期拒绝吃馒头等主食,每天仅靠蔬菜和肉类来填饱肚子。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总是感到疲惫不堪,工作时也提不起精神。医生给出了解释:碳水化合物是大脑和肌肉正常运转的重要 “燃料”,一旦缺乏,身体就会缺乏动力,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而且,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还可能引发酮症,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浙大的研究数据还显示,那些适量摄入主食的人群,胰岛素敏感性更好,血糖反而更加稳定。老张之前一味地饿自己,虽然短期内血糖得到了控制,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馒头的正确打开方式

馒头并非是导致血糖升高的 “罪魁祸首”,关键在于食用的量和搭配。每天食用 100 - 150 克馒头(约 1 - 2 个),再搭配上丰富的蔬菜、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如豆腐、鸡蛋等,这样的饮食组合可以有效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同时还能让人获得充足的饱腹感。老张如果实在担心吃馒头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可以在饭后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散步半小时,通过运动消耗掉多余的糖分,从而保持血糖的稳定。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老张的 “馒头尝试” 与科学饮食指南

老张在了解了浙大的研究成果后,决定大胆尝试一下。但他毕竟还是有些担心,于是向医生寻求了一些建议,医生为他提供了以下科学的饮食方法,让他能够安心享受馒头带来的美味。

精准控制量

每天食用馒头的数量应控制在 1 - 2 个,这样可以保证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在 150 克左右。以老张目前 6.5mmol/L 的空腹血糖水平,这个量既能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过大的冲击。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巧妙搭配食物

在吃馒头时,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青菜、富含优质蛋白的鸡蛋等食物。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的上升速度。老张尝试了一顿 “馒头套餐”,里面有馒头、青菜和鸡蛋,餐后 2 小时测量血糖,数值为 8.8mmol/L,并未超出安全范围。

餐后适度运动

吃完饭后,不要立刻坐下或躺下,而是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散步。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糖分的利用,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老张坚持每天晚上饭后出门散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身体也似乎更有活力了。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定期监测血糖

使用血糖仪定期测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老张按照医生的建议,连续测量了三天的血糖,每次的数据都在安全范围之内,这让他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遵循医嘱

在饮食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像老张这种 HbA1c 低于 6.5% 的情况,不必对饮食过于苛刻。他在咨询了医生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才放心地开始尝试新的饮食方式。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几天后,老张坐在餐桌前,再次面对那白白胖胖的馒头。这一次,他不再犹豫,大大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着,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测量了餐后血糖,数值为 8.5mmol/L,依然在安全范围内。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吃得开心,脸上也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就说嘛,吃点没事的。” 老张点了点头,心中感慨万千,回想起过去两年小心翼翼的饮食生活,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有些过于紧张了。他放下手中的血糖仪,心中暗自感叹:浙大的研究果然有道理,血糖只要没超过安全值,馒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 天天要闻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警惕!挖鼻孔也会有危险!鼻子痒可以这样做! - 天天要闻

警惕!挖鼻孔也会有危险!鼻子痒可以这样做!

日前有新闻报道称,男子因爱挖鼻孔最终导致动脉血管破裂,不得不进行手术修复。乍一听,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该话题也一度冲上新闻热搜榜。毫不夸张地说,抠鼻子这个小动作若是操作不当,确实隐藏着“要命”的大危险。正值春季天气干燥,加之“过敏星人”增多
黄浦区肿瘤防治院肾内科多措并举,为肾病患者康复注入强劲动力 - 天天要闻

黄浦区肿瘤防治院肾内科多措并举,为肾病患者康复注入强劲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肾内科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打造优质护理体验,黄浦区肿瘤防治院肾内科以“医”心“医”意服务品牌为引领,从单病种、饮食、运动、心理、康复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且行之有效的行动,汇聚成强大的守护力量,全力帮助肾病患者走
又到一年春茶时,新茶虽好,这些健康隐患你了解吗? - 天天要闻

又到一年春茶时,新茶虽好,这些健康隐患你了解吗?

春天是新茶上市的季节,春季的茶芽翠绿柔软,且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茶汤滋味鲜活,香气宜人且有养生保健作用。爱喝茶的朋友注意了,饮用新茶学问多,其健康影响因茶的品种、饮用方式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回乡祭祖救了他一命!浙一专家:常回家看看,我们为海外游子健康护航 - 天天要闻

回乡祭祖救了他一命!浙一专家:常回家看看,我们为海外游子健康护航

浙江青田是我国著名侨乡明末以来的300余年无数青田子弟闯荡五洲四海如今,近40万青田籍华侨华人的足迹遍布全球近15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扎根异域、魂系桑梓世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金伯(化名)就是其中一位3年前的清明节前侨居法国29年的他专程寻根祭祖没想到正是这份思乡敬祖之情让在悬崖边上徘徊的他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