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管理的领域中,血糖问题一直备受瞩目。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精准把握血糖动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是一场持续且关键的“战斗”。今天,咱们就围绕血糖监测中的两大重要指标——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深入探讨一番,同时也聊聊那些与血糖控制紧密相关的饮食、生活习惯等话题。
刘大叔,一位步入63岁的普通老人,平静的生活在去年被一纸诊断书打破——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刘大叔瞬间陷入了紧张与焦虑之中。从那以后,他一头扎进了网络的海洋,疯狂搜索各种能控制血糖的方法,一心想要战胜这个“健康大敌”。
偶然的一天,刘大叔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篇文章信誓旦旦地宣称吃素对降血糖有着神奇功效。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刘大叔当即决定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从此餐桌上再不见一丝荤腥。刚开始的那段日子,似乎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刘大叔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数值确实有所下降,而且体重也减轻了一些,身体仿佛也变得轻盈了不少。这让刘大叔坚信,吃素这条路他走对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却急转直下。刘大叔渐渐发现,血糖越来越不受控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攀升。但固执的刘大叔并没有怀疑是吃素这个决定出了问题,他转而认为是自己运动量不够。于是,在坚持吃素的同时,他开始加大日常的运动量。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城市,刘大叔就已经出门跑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他还在公园里快走。
可是,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位努力的老人。一天,刘大叔像往常一样在运动,突然,他感到一阵强烈的恶心,身体乏力得仿佛被抽干了力气,紧接着,呕吐感袭来。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眼前一黑,整个人直接晕倒在了地上。周围的人见状,纷纷围了过来,有人迅速拨打了急救电话。很快,刘大叔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生的全力检查与诊断,最终确诊为酮症酸中毒。尽管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但遗憾的是,还是没能挽回刘大叔的生命。
医生在事后表示,吃素与降血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长期食用淀粉、糖分含量高的素食,不仅无法降低血糖,反而会让血糖飙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盲目吃素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 素菜也有“升糖陷阱”,糖友需谨慎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指出,素菜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本身,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大不相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有几种素菜需要格外注意,尽量少吃。
- **芋头**:别看芋头白白嫩嫩,模样可爱,它的主要成分可是淀粉,而且淀粉含量与主食相当。糖尿病患者在吃芋头时,一定要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不然,过多的淀粉进入身体,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如坐火箭般上升。比如,原本一顿饭吃一碗米饭,吃了芋头后,米饭量就得相应减少,才能维持血糖的稳定。
- **土豆**:土豆也是个“隐藏的高手”,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颇高,本质上也属于主食的范畴。每吃100克土豆,建议减少25克主食的摄入。在烹饪土豆时,也有讲究,最好采用炖或蒸等相对清淡的方式,避免油炸、油煎,因为这些做法会让土豆吸收大量油脂,热量和升糖指数都会大幅提高。
- **莲藕**:莲藕看起来清爽可口,但它的淀粉含量可不低,而且含水量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大量食用莲藕后,身体会摄入较多的淀粉,进而容易导致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莲藕时,一定要严格控制量,浅尝辄止,切不可贪多。
- **干百合**:干百合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构成,同样需要控制摄入量。在饮食中,要将其纳入碳水化合物的总量计算,合理安排食用量,以免血糖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家吃饭时,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控制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但外出就餐时,就面临诸多挑战了。这时,建议尽量不吃勾芡的食物,因为勾芡会使食物的升糖指数升高;带皮的禽畜肉一定要去皮食用,因为皮中往往含有较多脂肪,会影响血糖和血脂;芝麻酱、沙拉酱这类高热量、高脂肪的酱料,能不吃就不吃;对于含油量较高的食物,可以用餐巾纸吸去多余油脂后再食用,尽可能减少油脂和热量的摄入。
### 空腹与餐后血糖,谁更“危险”?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如同血糖监测中的两大“哨兵”,都是诊断糖尿病以及监测病情的重要指标。无论哪个指标升高,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二者无法相互替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表示,餐后血糖指标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起着显著作用。对于本身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来说,餐后血糖如果上升过快,就像给病情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会迅速推动其向糖尿病进程发展,甚至可能直接引发心梗这样的严重后果。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测量的血糖应低于7.8mmol/L。
在我国,大众的饮食习惯普遍以主食为主,碳水化合物在饮食结构中占比很大。像日常经常食用的面条、米饭等,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一旦摄入过量,就极易导致餐后血糖大幅度上升。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曾在《临床营养学》上发表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分别对第一口吃不同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令人惊讶:先吃菜、先吃肉,或者按照菜、肉、饭这样的顺序进食,都能显著影响餐后血糖,使其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先吃主食再吃肉菜的模式,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最快;肉菜饭混在一起吃,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则排第二。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也强调,糖尿病患者吃饭时第一口吃什么,对餐后血糖影响巨大。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顺序是先喝汤,这样可以润滑口腔和食管,减少食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接着吃蔬菜、肉菜,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延缓血糖上升;最后吃主食,此时胃内已经有了一定的食物基础,主食的消化吸收速度会相对变慢,从而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同时,进食时一定要保持细嚼慢咽,这样能让食物充分咀嚼,减轻胃肠负担,对控制餐后血糖也有很大帮助,切不可狼吞虎咽。
### 糖尿病“逆转”关键期,做好这五点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指出,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性疾病。不过,近年来的研究带来了一丝曙光: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降低体重等措施,有可能让代谢指标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缓解的状态。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需使用降糖药。而实现这一逆转的关键期,就在于糖尿病前期。
在这个关键阶段,需要做好以下五件事:
- **主食选择有讲究**: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常见的精细米面,摄入过多会让餐后血糖急剧上升。想要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不妨将主食适当换成低GI(血糖生成指数)、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这些粗粮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让血糖上升更为平缓。
- **控制油盐糖摄入**:在烹饪过程中,要减少油、盐、糖的添加量。过多的调味品会使食物总热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餐后血糖骤升。比如炒菜时少放点油,少加些盐和糖,既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又有利于血糖控制。
- **拒绝熬夜**: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建议晚上10点左右就开始准备睡觉,尽量在11点前进入梦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 **戒酒戒饮料**:饮酒时,人们往往会搭配高热量的食物,这会使总能量摄入严重过剩,进而导致血糖上升。而饮料中大多含有大量糖分,喝多了也会让血糖迅速升高。所以,为了血糖健康,最好远离酒精和含糖饮料。
- **积极运动**:运动堪称最好的“降糖药”。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能量,降低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血糖控制是一场持久战,涉及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了解,科学应对,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