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房颤,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但说到心律失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而房颤,其实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颤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慌、心跳不规则、心搏漏跳、胸闷、胸痛等症状,有时甚至还会晕倒。更重要的是,房颤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身体不适,如果干预不及时,房颤还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危险事件,大大增加死亡风险。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病死率约为健康人群的2倍。
既然房颤如此危险,那么哪些人群更易患上房颤,需要提高警惕呢?不慎中招房颤后又该如何有效治疗呢?
哪些人是房颤高危人群?
引起房颤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的患者发生房颤是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而综合以往的临床数据来看,以下5类人群更易患上房颤,要格外注意。
第一类,老年人。房颤发病风险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中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青年人,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更是高达10%。
第二类,肥胖者。此前美国AHA/ACC/HRS发布的房颤指南指出,肥胖与房颤的发病相关。而超重或肥胖人群患上房颤的几率明显更高,特别是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群,患病风险更大。
第三类,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疾病的人群,患房颤的风险更高。
第四类,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会直接毒害心脏;另外,甲状腺激素还会激活儿茶酚胺,影响心脏,造成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房颤。
第五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房颤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紧密相关,即使控制体重指数和高血压后,两者的关联性仍然很显著。
面对房颤,该如何有效治疗?
房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等。其中,抗凝药物主要是用于防止血栓栓塞,减少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发生;而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转复心律,以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参松养心胶囊,其作为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具有“养心调律,快慢都治”的优势特点,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不仅可以阻滞心脏的多离子通道,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治疗包括房颤在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还能增强心脏的起搏电流,改善心脏传导功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此外还可有效消除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多种心律失常症状。
但如果房颤症状较为严重,则应该在医生判断下,通过内科的导管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由于心脏射频消融术有着微创、无痛、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在房颤治疗中逐渐成为主流的治疗手术。
不过,由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仍有较高复发的可能,所以患者术后还可联用参松养心进行预后。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40.4%,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虽然风险多,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基本能有效控制病情,让身体保持更健康的状态。#国庆##房颤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