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会导致血压波动,易发心血管疾病。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孙中华建议:秋季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应做到调整药物治疗和规律生活起居“两手抓”。

“入秋后天气转凉,寒暖交替,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心脑供血不足,容易引起冠心病、心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作。”孙中华提醒,秋季预防心血管疾病尤为重要。
气候转凉后饮食结构变化,造成血脂升高,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多发的原因。孙中华介绍,人们在夏季饮食清淡,喝水多,而入秋后动物类食物摄入增多,血脂升高,对心脑血管产生影响。心脏病患者则有可能表现为动脉硬化加重,伴随血压增高,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除此之外,天气转凉引起的呼吸道细菌性病毒性感染,也有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影响。孙中华解释:“人们感染后人体基础代谢增高,心肺负担加重,尤其对于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来说,易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秋季易发心血管疾病
1. 心梗
有七成的心梗是发作于天气转冷的换季时,现在正是初秋,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变脆,血流变缓,使得血管壁外周压力增大,诱发心梗。
2. 脑卒中
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时,会加大血管张力,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风险。而原来就患有三高的人群,本身的血脂比较黏稠,更加容易患上脑卒中。
3. 冠心病
冠心病并不是单纯的心绞痛发作,还包括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秋季早晨气温低,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快心跳速度以及血液流通,激活凝血系统,从而增加心脏冠状动脉血栓风险,重者危及生命。
4. 高血压
秋季昼夜温差大,当感觉到寒冷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收缩血管来维持基础体温,导致血压升高。
5.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房颤、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秋季最容易受凉感冒,同样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
6. 心房纤颤
秋天早晚气温低,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会突然收缩,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房纤颤,势必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源性血栓,从而诱发脑栓塞。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孙中华建议从药物治疗和生活起居两方面着手。“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可以对于药物进行适当调整,必要时就医听取医生建议。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重保暖,注意清淡饮食,心态平和,作息规律,适当运动。”
秋季心血管疾病预防
1. 药物治疗与预防
根据季节变化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坚持规律服药。
2. 生活起居方面
饮食清淡,避免大鱼大肉,血脂过高;
心态平和,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适当运动,可以采取简单安全的散步;
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孙中华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脏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各类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工作有较深研究。擅长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断治疗工作的术前评估、手术、术后随访等工作,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埋藏式除颤起搏器植入、先心病封堵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等。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延安西路院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何郁柠(见习)
编辑:毕扬静
责编:李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