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药”?寡妇床头的灰能治病?

2022年12月26日21:14:28 健康 1900

什么是药?如何测试药?

究竟什么是“药”?寡妇床头的灰能治病? - 天天要闻

很多人觉得,能治病的,就是药呗。

那请问,能治病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说,标准就是,

吃了就好了。

比如,

吃之前咳嗽,吃之后不咳嗽;吃之前发烧,吃之后不发烧。这就是治病了。

但这个标准其实是有问题的。

因为,有些病,你不吃任何药,第二天也好了。比如嗓子痛,你喝点水,第二天也能好。喝点水,第二天可能也不发烧了。

那究竟是吃了神药好的,还是自然好的?

这就说不清了。

因此,我们需要添加“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

一个“治疗组”吃药,另一个“对照组”不吃药,然后进行观察分析。

但这还不够。

有时候,虽然你吃的药没用,但由于你自认为有用,于是这份自信和信仰,令你精神愉悦,这乐观的情绪,也有助于身体恢复,于是看起来,嗑药似乎有效了,但其实和药物没啥关系。

这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因此,仅仅有“对照组”还不够,还要添加另一组“安慰剂组”,也就是告诉“安慰剂组”的成员,你们吃的也是和“对照组”同样的药,但其实是“淀粉”之类没啥用的“安慰剂”。

这叫做“对照试验”。

这就完了吗?

还有问题。

虽然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成员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但现场的大夫知道。

这样一来,大夫的态度、神情,也可能会让患者猜出,哦,老子吃的是安慰剂。这就会影响试验结果。

于是,我们还要进行“双盲”的设计,也就是让大夫和患者,都不知道谁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而在研究完成后,才“揭盲”。

这就是“双盲对照试验”。

如此严谨的试验,可以了吗?

还不够。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每个组中的成员“素质”,必须做到“公平”。

你不能把轻症,或者身体好的、免疫力好的,都吃真药;把身体差的,都拿去吃安慰剂,这显然会“夸大”药效。

因此,每个组的成员最好是不掺入任何倾向随机挑选出的。

这就叫“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还没完。

你想想,如果我只选十个人进行对照,万一这十个都是年轻人呢?这就不客观了。

因此,我们要选取“大样本”,也就是说,人数要足够多,这样才能尽可能增加覆盖面,降低偶然性。

这就叫“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这种试验方法,到20世纪后期,被公认为评价“合理治疗”的标准方法,也被认为是医疗健康领域最可靠的科学证据获取方法,因为它尽可能地减少了“虚假因果关系”和“偏见”。

这就是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因此,只有通过这样试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疗效才是确切的、可信的。

实际上,需要验证的不仅有疗效,还有副作用等其它方面的指标。因此现代药物的研发也开销巨大,其中三期临床试验需要多达1000至3000人进行测试,至于费用,据报道,阿斯利康(AstraZeneca)平均每种药物的研发费用高达110亿美元。

那么,如此大动干戈、大费周章,值不值呢?

值。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传统医学”。

比如,欧洲古代有“放血疗法”,认为血液和其它体液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注意,它这种放血,不是说抽出一针管,而是堪比杀猪。

比如,著名的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1799年因喉咙感染(可能是扁桃体发炎)而要求大量放血,10小时内总共放出了约2.6到3.75升血液(多个资料数据不一),最终死亡。

什么概念?咱们一次献血才200-400毫升(0.2-0.4升),一名70公斤的正常人,体内总共才约5升血液,失血2升即有休克的危险。

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疾病都采用放血疗法:痤疮哮喘、癌症、霍乱、昏迷、惊厥糖尿病、癫痫、痛风、疱疹、消化不良、精神错乱、黄疸、麻风病、眼炎、鼠疫、肺炎、坏血病、天花、中风破伤风肺结核和其他大约一百种疾病,放血成了治百病的神技。

十分滑稽的是,放血甚至用于治疗大多数出血,例如流鼻血、姨妈过多或痔疮出血。甚至在手术前或分娩开始时,放血以防止感染。

更夸张的是,当时认为,抽取大量血液以引起晕厥是有益的,许多放血治疗只有在患者开始昏厥时,才会结束。如此颠倒黑白,人妖不分,正是因为当时的医学界,没有现代科学的观念,至少是没有普及科学的观念导致的。

可怕不可怕?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比如我就查到了一个文献,其中有一段很有趣:

寡妇床头尘土

主人耳上月割疮,和油涂之效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四》唐慎微(宋)

我文言水平一般,猜测大概意思是:

寡妇床头上积的灰,用油和成糊状,涂于疮口,可治人耳朵上的脓包。

我查了资料,现代医学给出了一种解释(未经验证,仅供参考):

一些寡妇由于常年没有性生活,床不会剧烈摇动,那么就会有大量灰尘积累在床头,而灰尘中滋生了青霉菌,产生了青霉素,正好,有人拿这个灰尘涂在脓包上,效果不错。于是作者就记录了这个“偏方”。

可见,实际情况是,这个“偏方”也许碰巧有效,但其实是歪打正着,且通常是没效的,因为你不能保证你找到的那个寡妇床头上的灰尘中,正好滋生了合适的青霉菌,反而,更有可能的是,会因为灰尘中大量其它细菌而加重感染和溃烂。

显然,事实是,整件事,和寡妇没有必然关系,和灰其实也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要想确认两件事之间是不是真有必然因果关系,确实并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不仅仅存在于医学界,也存在于其它行业,相当常见。

比如,刘雪峰老师在他的书《心中有数》中介绍了一个例子:

一位顾客买了一辆汽车,经常饭后开车去买冰淇淋,但汽车经常出现打不着火的故障,并且,总是买香草冰淇淋后,回到车上,就打不着火。买其它的冰淇淋回来,汽车就启动正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冰淇淋的口味会影响发动机工作?


最后,工程师到现场调研,经过详细记录和分析,发现,是因为香草口味的冰淇淋制作耗时更短,等待期间,发动机温度还未下降太多,出现了“气阻”现象,导致吸油不畅,最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要是换成某个神医,是不是又得在冰淇淋上做些文章,搞什么用店铺桌面上的灰拌着吃之类的疗法?或者上车前先跪地祈祷一番,把时间耽误了,发动机冷却下来了,问题确实解决了,但其实整个过程是在扯淡,瞎折腾。

因此,如果你到了2022年,还照搬照抄古人所谓“伟大的智慧结晶”,那就反而太不智慧了。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古人就轻易相信了这些扯淡的方法呢?

究其根源,就是没有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方法,来排除“虚假因果关系”和“偏见”,而只能靠“经验”和“口耳相传”来获取知识。

而经验这东西,有时可能灵,但有时往往又不灵,于是就只能靠江湖术士神医的个人威望背书,以讹传讹,最后黑白颠倒,稀里糊涂乱弹琴。

就像有的人认为,我家有个祖传的治疗方法,是我爷爷的爸爸传下来的,他可是神医。

那没问题,拿来做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效就是有效,没效就是没效,有毒就是有毒。你说你对祖宗有情怀,可以,情怀归情怀,疗效归疗效。

把情怀当疗效的是傻子,再拿来挣钱的,那就是骗子了。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娄底: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正式授牌 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 天天要闻

娄底: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正式授牌 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通讯员 张思弦)近日,娄底市城市医疗集团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授牌仪式在市中心医院举行。市卫健委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医技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市卫健委领导为娄底市城市医疗集团心电、影像(放射、超声)、检...
这个习惯不仅会导致肝癌,还可能正在威胁你全身,赶紧改掉 - 天天要闻

这个习惯不仅会导致肝癌,还可能正在威胁你全身,赶紧改掉

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肝脏的问题,日子一下子变得特别难熬。你想啊,肝不好,精神萎靡,吃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工作时总是心神不宁,手脚没力气。平时朋友聚会,也不敢喝一杯,生怕一不小心病情加重。身体折腾得够呛,心里那股焦虑和无奈,真的说不出来。尤其是
焦虑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情绪易波动的人,午睡别乱来 - 天天要闻

焦虑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情绪易波动的人,午睡别乱来

很多人生活中都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明明按时吃药、按时治疗,焦虑的情绪却还是挥之不去,整天心神不宁,影响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人,身体和心理的各种小毛病接踵而来,原本想靠点药和休息缓解,结果发现效果远不如预期。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
一吃就腹泻的人,是肠胃虚?医生: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 天天要闻

一吃就腹泻的人,是肠胃虚?医生: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你是否也曾疑惑过,为什么有些人一吃东西就拉肚子?难道真的是所谓的“肠胃虚弱”?其实未必,这种情况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尤其需要留意以下4种疾病。一、吃东西总拉肚子,真的是肠胃虚吗? 很多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吃完东西没多久,肚子就开
马上入伏了,提醒抑郁的老年人:天气炎热,4件事最好少做 - 天天要闻

马上入伏了,提醒抑郁的老年人:天气炎热,4件事最好少做

马上就要入伏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那些长期和抑郁情绪斗争的人,日常生活和治疗往往都充满了挑战。你会发现,很多抑郁的老人不仅是心理上的痛苦,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影响了。说到底,心里不舒服,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连以前喜
二甲双胍天天吃,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 天天要闻

二甲双胍天天吃,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提起来二甲双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传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可谓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天天服用,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便秘治疗的核心突破 - 天天要闻

便秘治疗的核心突破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身边的老年人有这样的困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这其实就是便秘在作祟。据统计,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5%-20%,而在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