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如何测试药?
很多人觉得,能治病的,就是药呗。
那请问,能治病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说,标准就是,
吃了就好了。
比如,
吃之前咳嗽,吃之后不咳嗽;吃之前发烧,吃之后不发烧。这就是治病了。
但这个标准其实是有问题的。
因为,有些病,你不吃任何药,第二天也好了。比如嗓子痛,你喝点水,第二天也能好。喝点水,第二天可能也不发烧了。
那究竟是吃了神药好的,还是自然好的?
这就说不清了。
因此,我们需要添加“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
一个“治疗组”吃药,另一个“对照组”不吃药,然后进行观察分析。
但这还不够。
有时候,虽然你吃的药没用,但由于你自认为有用,于是这份自信和信仰,令你精神愉悦,这乐观的情绪,也有助于身体恢复,于是看起来,嗑药似乎有效了,但其实和药物没啥关系。
这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因此,仅仅有“对照组”还不够,还要添加另一组“安慰剂组”,也就是告诉“安慰剂组”的成员,你们吃的也是和“对照组”同样的药,但其实是“淀粉”之类没啥用的“安慰剂”。
这叫做“对照试验”。
这就完了吗?
还有问题。
虽然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成员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但现场的大夫知道。
这样一来,大夫的态度、神情,也可能会让患者猜出,哦,老子吃的是安慰剂。这就会影响试验结果。
于是,我们还要进行“双盲”的设计,也就是让大夫和患者,都不知道谁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而在研究完成后,才“揭盲”。
这就是“双盲对照试验”。
如此严谨的试验,可以了吗?
还不够。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每个组中的成员“素质”,必须做到“公平”。
你不能把轻症,或者身体好的、免疫力好的,都吃真药;把身体差的,都拿去吃安慰剂,这显然会“夸大”药效。
因此,每个组的成员最好是不掺入任何倾向随机挑选出的。
这就叫“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还没完。
你想想,如果我只选十个人进行对照,万一这十个都是年轻人呢?这就不客观了。
因此,我们要选取“大样本”,也就是说,人数要足够多,这样才能尽可能增加覆盖面,降低偶然性。
这就叫“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这种试验方法,到20世纪后期,被公认为评价“合理治疗”的标准方法,也被认为是医疗健康领域最可靠的科学证据获取方法,因为它尽可能地减少了“虚假因果关系”和“偏见”。
这就是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因此,只有通过这样试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疗效才是确切的、可信的。
实际上,需要验证的不仅有疗效,还有副作用等其它方面的指标。因此现代药物的研发也开销巨大,其中三期临床试验需要多达1000至3000人进行测试,至于费用,据报道,阿斯利康(AstraZeneca)平均每种药物的研发费用高达110亿美元。
那么,如此大动干戈、大费周章,值不值呢?
值。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传统医学”。
比如,欧洲古代有“放血疗法”,认为血液和其它体液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注意,它这种放血,不是说抽出一针管,而是堪比杀猪。
比如,著名的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1799年因喉咙感染(可能是扁桃体发炎)而要求大量放血,10小时内总共放出了约2.6到3.75升血液(多个资料数据不一),最终死亡。
什么概念?咱们一次献血才200-400毫升(0.2-0.4升),一名70公斤的正常人,体内总共才约5升血液,失血2升即有休克的危险。
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疾病都采用放血疗法:痤疮、哮喘、癌症、霍乱、昏迷、惊厥、糖尿病、癫痫、痛风、疱疹、消化不良、精神错乱、黄疸、麻风病、眼炎、鼠疫、肺炎、坏血病、天花、中风、破伤风、肺结核和其他大约一百种疾病,放血成了治百病的神技。
十分滑稽的是,放血甚至用于治疗大多数出血,例如流鼻血、姨妈过多或痔疮出血。甚至在手术前或分娩开始时,放血以防止感染。
更夸张的是,当时认为,抽取大量血液以引起晕厥是有益的,许多放血治疗只有在患者开始昏厥时,才会结束。如此颠倒黑白,人妖不分,正是因为当时的医学界,没有现代科学的观念,至少是没有普及科学的观念导致的。
可怕不可怕?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比如我就查到了一个文献,其中有一段很有趣:
寡妇床头尘土
主人耳上月割疮,和油涂之效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四》唐慎微(宋)
我文言水平一般,猜测大概意思是:
寡妇床头上积的灰,用油和成糊状,涂于疮口,可治人耳朵上的脓包。
我查了资料,现代医学给出了一种解释(未经验证,仅供参考):
一些寡妇由于常年没有性生活,床不会剧烈摇动,那么就会有大量灰尘积累在床头,而灰尘中滋生了青霉菌,产生了青霉素,正好,有人拿这个灰尘涂在脓包上,效果不错。于是作者就记录了这个“偏方”。
可见,实际情况是,这个“偏方”也许碰巧有效,但其实是歪打正着,且通常是没效的,因为你不能保证你找到的那个寡妇床头上的灰尘中,正好滋生了合适的青霉菌,反而,更有可能的是,会因为灰尘中大量其它细菌而加重感染和溃烂。
显然,事实是,整件事,和寡妇没有必然关系,和灰其实也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要想确认两件事之间是不是真有必然因果关系,确实并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不仅仅存在于医学界,也存在于其它行业,相当常见。
比如,刘雪峰老师在他的书《心中有数》中介绍了一个例子:
一位顾客买了一辆汽车,经常饭后开车去买冰淇淋,但汽车经常出现打不着火的故障,并且,总是买香草冰淇淋后,回到车上,就打不着火。买其它的冰淇淋回来,汽车就启动正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冰淇淋的口味会影响发动机工作?
最后,工程师到现场调研,经过详细记录和分析,发现,是因为香草口味的冰淇淋制作耗时更短,等待期间,发动机温度还未下降太多,出现了“气阻”现象,导致吸油不畅,最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要是换成某个神医,是不是又得在冰淇淋上做些文章,搞什么用店铺桌面上的灰拌着吃之类的疗法?或者上车前先跪地祈祷一番,把时间耽误了,发动机冷却下来了,问题确实解决了,但其实整个过程是在扯淡,瞎折腾。
因此,如果你到了2022年,还照搬照抄古人所谓“伟大的智慧结晶”,那就反而太不智慧了。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古人就轻易相信了这些扯淡的方法呢?
究其根源,就是没有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方法,来排除“虚假因果关系”和“偏见”,而只能靠“经验”和“口耳相传”来获取知识。
而经验这东西,有时可能灵,但有时往往又不灵,于是就只能靠江湖术士神医的个人威望背书,以讹传讹,最后黑白颠倒,稀里糊涂乱弹琴。
就像有的人认为,我家有个祖传的治疗方法,是我爷爷的爸爸传下来的,他可是神医。
那没问题,拿来做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效就是有效,没效就是没效,有毒就是有毒。你说你对祖宗有情怀,可以,情怀归情怀,疗效归疗效。
把情怀当疗效的是傻子,再拿来挣钱的,那就是骗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