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2022年12月10日21:38:15 健康 1958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进入12月份之后,全国各地纷纷“解封”和优化防控措施,好是真好起来了,但是也有很多人都在担心,也不知道外面谁是“羊”了,自己外出时就要严格做好防护,一般的口罩就不安全了,更要戴上N95口罩了。

其实,真不是那么一回事。戴什么口罩,是有学问的,并不是防护等级越高,对人就越好。反而,不恰当地戴口罩,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022年8月29日,中国大连一大爷因坐公交车时佩戴的是普通医用外科口罩,没有按规定佩戴N95口罩引发众怒,车内有乘客大喊“缺德”,报警后,该男子被巡警带下公交车。疫情中,魔幻的事就是层出不穷......

至于吗?有这必要吗?原来真是有规定——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之前,在2022年8月25日进行的2022年女排亚洲杯小组赛中国对伊朗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姑娘第一局戴着口罩比赛,时不时地要拿下口罩透口气,狂喘着粗气,结果第一局输了。

后面三局,姑娘们拿掉口罩裸脸打比赛后,才以大比分赢了。这说明队员们戴着N95口罩打比赛,确实已经给她们带来了呼吸困难,导致了她们在运动中缺氧,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疫情三年,戴口罩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的飞沫和气溶胶里面,可能会带有新冠病毒。通常来说,戴口罩就是为了阻挡空气中的飞沫和气溶胶进入人们的呼吸道中~但是,也要注意,口罩该怎么戴?戴什么种类的口罩?还是有讲究的——

目前基础研究已经证实,在密闭空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的气溶胶和飞沫,能传播病毒的最远的距离,不会超过1.5米。也就是说,就是在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内,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如果超过1.5米就安全了。通常情况下,只有在人群密集的封闭的室内公共场所,人们才需要戴口罩。

而在空气流通的户外,新冠病毒感染者呼出飞沫和气溶胶,很快被空气稀释,只要人和人之间保持1米的距离就安全了。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空气流通的户外,并不一定非要戴口罩,更不必非要戴上较贵且厚重的N95专用防护口罩。

普通外科口罩有三层式结构,可以阻挡近90%的飞沫,防护效果与N95相比,并不差太远。但是,普通外科口罩的通气性能,要比N95防护口罩好很多。所以普通人,在公共场所,戴上普通外科口罩就可以了,真没有必要非戴上厚实的N95防护口罩。

2021年9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了(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9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N95口罩,也就是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范围:核酸采样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手术或者急诊手术人员、确诊病例定点隔离区工作人员、发热门诊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人员。除此之外,就算是在医院里,普通人也不需要佩戴N95口罩。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国家不规定让大家都带上N95口罩呢?

呼吸的过程,是先吸入新鲜空气,空气中一些微粒会被气道纤毛挡住,然后,空气在肺泡里进行交换,空气中的氧气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最后再通过口鼻呼出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戴着口罩,就会导致废气在口罩内和肺之间的循环加剧,使能够吸入肺里的空气中,氧气浓度会比口罩外空气中低。

而且口罩防护等级越高,通气性越差,对人们的危害可能性就越大,轻者缺氧,严重的有可能会导致“二氧化碳中毒”。而且长期不恰当戴口罩也会有副作用,会导致人缺氧,出现心率失常等问题,在一些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人戴口罩,必然会导致缺氧,只是人们平时的活动,耗氧量并不大,人体可以代偿,缺氧的感觉并不明显。但是,只要加大了运动量,戴口罩导致缺氧的问题就会马上凸显出来,而脑缺氧,人就会出现危险。这在疫情初期,许多学校要求学生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要戴上口罩,就出现过学生在跑步时当场昏倒的事。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也观察到有人戴着N95口罩跑步时,出现了心脏骤停或猝死的悲剧。在医学杂志上,也可以搜索到不少这种猝死病例。疫情以来,世界各地也时有发生。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戴上口罩,都会感觉到缺氧,还要看个人体质。只不过疫情防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戴口罩也只是种手段而已,合适就好。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而且,新冠病毒除了经呼吸道传播途径,还有经手接触公共场所的物体,或者病人飞沫留在手上,再摸到眼口鼻都是导致感染的途径。

就算戴上了N95口罩,提高了口鼻防护等级,如果手上没有做到规范的消毒措施,手的防护级别没有跟上,再高级的口罩也算是白戴了~

“新10条”来了!普通人有必要戴N95口罩吗? - 天天要闻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也称“新10条”。正式宣布:除特殊场所外不再查“两码一证”(健康码、行程码、核检证明)!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

同时,要求全国各地要按照精准落实。小步不停步,持续优化防控......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1+1>2”,降压药联用的隐藏技能,你用对了吗? - 天天要闻

“1+1>2”,降压药联用的隐藏技能,你用对了吗?

有位朋友跟华子说,他现在服用替米沙坦,但是血压控制的不理想,是不是需要加大剂量或是换成其他降压药物,比如氨氯地平呢?华子告诉他,增加剂量或是换药,都不算最好的选择,其实可以考虑在替米沙坦的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进行联用,很可能会出现“1+1>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天天要闻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极目新闻通讯员 童萱摄影 陶继东5月5日,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院长胡俊波率队深入光谷生物园科创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同济医院在此推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情况。同济医院科创成果、科创产业的积极推进,不仅是同济医院在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征程中的关键一环,更是医院肩负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使命,积极融入国家...
为什么一到夏天,手上就长透明小水泡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一到夏天,手上就长透明小水泡

夏天来了,很多人手上会长一些透明的“小水泡”,虽然不疼,但是痒到让人怀疑人生,一不小心挠破后,里面会流出一些液体。这些既影响美观又奇痒无比的小水泡,到底是什么?
马上评|子宫肌瘤惊现男性患者,如此论文何以一路绿灯? - 天天要闻

马上评|子宫肌瘤惊现男性患者,如此论文何以一路绿灯?

涉事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图/电子杂志截图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会患子宫肌瘤?该论文被指“过于离谱...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议是... - 天天要闻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议是...

谁懂啊!去日照玩了一趟,3天花了不到1000块。日照的景点多数都免费,只要提前做好攻略,真的很适合学生党穷游~景点也很集中,但是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建议参考本攻略~去日照玩3天行程安排:Day1:万平口3号门-太公岛牡蛎公园-第三海水浴场-大泉沟渔港-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Day2:灯塔广场-巧克力渔家-日照科技馆-日照海洋公...
山大齐鲁医院回应“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论文 - 天天要闻

山大齐鲁医院回应“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论文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被网友广泛议论。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质疑。据报道,上述论文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在线公开时间为...
本周三起沈阳连续三天有雨,气温再搭“过山车” - 天天要闻

本周三起沈阳连续三天有雨,气温再搭“过山车”

今天进入立夏节气象征着春天的告别与夏日的开启然而立夏并不等于入夏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为夏季开始所以沈阳离真正的夏天还需要等一段时间近日冷暖空气在天空下展开拉锯战把日子切成了色彩斑斓的调色盘明天沈城是多云有时晴的天